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35章 怕死不当兵(3/4)

过丁日昌审定后,已经开始在堂和船政内部招生,军校倒是没叫马尾军校,因为秦铠怎么都觉得这名字太土了,最后议定名字为“南洋军校”。

他考虑到是第一次招生,所以计划中第一批的员数量并不多,只有40名,教官人选已经有了,由秦铠为校,许寿山担任总教官,而具体的军事课程的传授是施莱尔从德国聘请的德国教官三人,训练则由许寿山推荐的生兵出生的王志担任。

这样子,军校的架子算是搭起来了,张简来问的是关于这军校生的待遇问题,毕竟这考进军校的第一批员基本都是船政里的人,其中还有两个留美童,其他都是南洋水师、保安团里出来的,原本待遇不低。

这一点上,秦铠丝毫没有迟疑,他把护现行的《训练纪要》和《军官、士兵管理规定》拿出来交给张简,“季直兄,进了军校,就是军人,咱们这南洋军校日后可是要广招员的,这既然立志当兵,就要做好马革裹尸、为国捐躯的打算,当兵就别怕死,怕死不当兵,想升官发财的,南洋水师一概不收”

张简听到秦铠的回答,点头笑道:“烈,我就是等你这句话,那我明白了,这就去安排招录第一批员的事情”

-----------------------------

恭亲王奕这些时候日子多少有些不舒坦,法国人的事情让他如坐针毡现在他可是位高权重,他架起来的权力班子可谓是精英云集,武英殿大士宝鋆、吏部尚书李鸿藻、兵部尚书景廉、工部尚书翁同龢,不是清流一派的元老,就是朝中不倒翁的典范,这朝堂上的话语权可都被自己捏着呢

由他掌控的大清国最具实力的军机处和总理衙门,说的直白些,整个大清朝上上下下,现在似乎都可以由他一言而定但是这只是似乎而已……从同治四年那次被编修蔡寿祺弹劾后,差点回家养老去的经历,十几年的磨砺,这位当初一心洋务,试图借此重振满清帝国的王爷早就没有当初的雄心,以他的原话,反正这天下是太后的天下,自己做臣子的安心听话就是了。

今天李鸿藻一早就匆匆把军机处的大佬们都召集起来,一起赶来见恭亲王,他带来了大生陈宝琛的奏章,还有就是闽浙总督张佩纶的密电,在几位大佬间传递一番之后,对于局面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大佬们多少有些意外。

武英殿大士宝鋆先开口提议道:“王爷,张佩纶这消息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他说法国人开战在即,不知道可有把握”

李鸿藻指了指桌上的电报,“张佩纶既然在电报里拍胸脯担保这消息准确,那就可以信他,毕竟这事上,最容易受波及的就是他们福建、广州了,而且,我刚刚得到北洋那边的消息,李中堂约法国人谈判,那个新任的公使脱利古已经发出话了,赔款六千万两、转让越南藩属国的权益……”

啪……恭亲王听到这消息,气的把案上的茶杯给甩了,“法国人太过分了难道咱大清国就那般软弱可欺”

这几位大佬可是清楚的很,六王爷这番做派只为一个原因,这条件无论如何都是大清承受不起的前番李中堂和宝海签的条约可谓冠冕堂皇,大清不赔款也不落了宗主国的名头,只是越南人头上再加一个宗主国法国而已,这都已经被满朝武骂的狗血喷头,作为清流首脑的李鸿藻几个可没指示口诛笔伐

若是自己这班子人手底下签了这条约,那这一世清明可就付诸东流了,这官位置可就别想继续做了,顺带连那一点点清流的名望可都被彻底摸黑了……

兵部尚书景廉那是有名的朝中墙头草,马上开口问道:“诸位,那陈宝琛的折子,你们怎么看?”

这陈宝琛可是清流的骨干,奕自然转头问清流的大佬李鸿藻,问道:“兰孙,这陈伯潜的折子可找你议过?”

“陈伯潜一早就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