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百七十六章 鬼使难当(2/4)

份奏稿是为了林逸青而写,他想起了故去的林义哲,心中悲伤不已,但他由此也能得知,林逸青不久便要归国了。

想到很快便能和林义哲的双胞弟弟林逸青见面,有如亲见林义哲一般,心里又高兴起来,当下便全神贯注于奏稿之上,郭筠仙回电的事便暂且放在了一边。

※※※※※※※※※※※※※※※※※※※※※

英国,伦敦,乾国公使馆。

深夜,乾国驻英国公使郭筠仙正受着噩梦的折磨。

……

伦敦警察厅的一间停尸房里,一名英国法医摇了摇头,耸了耸鼻子,将白布蒙在了尸体上。他的一名助手在整理尸体的遗物——一个破碎的纸扇、一个小小的鼻烟壶、一顶暖帽,一副手套,一串钥匙,一枚残破的灰色的石头印章。

助手仔细地看了看那枚印章上已经残缺不全的古怪文字,摇了摇头,将印章放在了一边。

探长点了点头,并伸了伸手,请郭筠仙上前,法医伸手小心地将盖着尸体的白布揭开一角,一股恶臭登出传了出来,郭筠仙皱了皱眉,轻轻用手在鼻子前摆了摆,然后上前看了看尸体的面容,悲伤地点了点头。

法医的助手将那枚印章拿给郭筠仙看,尽管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但郭筠仙还是认出来了上面刻的“儒侠”两个篆字,不由得长长的叹息了一声。

料理完刘锡鸿的后事,郭筠仙回到使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他已经猜出来了,刘锡鸿的死,是谁造成的。

他随后便去了陈府。

进了客厅,陈廷轩象是知道郭筠仙要说什么,先屏退了左右。

大厅当中只剩下陈廷轩和郭筠仙二人时。郭筠仙将当天的《泰晤士报》拿给陈廷轩看。

“陈公为何要如此?”郭筠仙直截了当地问道。

“为的是郭公您。”陈廷轩迎着郭筠仙的目光。坦言道。“此人是朝中顽固守旧大臣安排在郭公身边之耳目,想必郭公心里清楚。朝中正有人欲对郭公不利,此人一日不去,郭公在英便一日不得施展,我等海外商民便永无出头之日。”

听了陈廷轩毫无辩解之意的回答,郭筠仙一时语塞。

郭筠仙倾心西学,在国内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斗争中,他以自己的学识不遗余力为洋务派辩护。成为洋务派的重要一员。中土向英国派驻出使大臣的消息传开,顿时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千百年来,中土文明一直以其灿烂辉煌辐射四方,引得“万方来朝”,其他国家都是中土的“藩属”,定期要派“贡使”来中土朝拜,决无中土派使“驻外”之说。在中土传统观念中,对外只有体现宗(中土)藩(外国)关系的“理藩”,而无平等的“外交”一说。在近世,虽然中土屡遭列强侵略。但这种“外交”观却并无改变,外国使节驻华和中土派驻对外使节都被视为大伤国体的奇耻大辱。更多的人甚至认为出洋即是“事鬼”。与汉奸一般,有人还编出一副对联骂道:“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当时守旧情绪强烈的湖南士绅更是群情激奋,认为郭筠仙此行大丢湖南人的脸面,要开除他的省籍,甚至扬言要砸郭家。

在这样的巨大压力下,郭筠仙几次告病推脱,但都未获准。仁曦太后亲自召见郭筠仙,以作安抚。郭筠仙的辞职之意才彻底打消。郭筠仙行前,朝廷应总理衙门之奏请,诏命郭筠仙将沿途所记日记等咨送总署。郭筠仙到达伦敦后,立即将自己几十天的极为详细的日记题名为《使西纪程》寄回总署。但总理衙门刚将此书刊行,立即引来朝野顽固守旧者一浪高过一浪的口诛笔伐,甚至要求将书毁版禁传!

“郭公可知,我等侨商在英国受尽歧视,多年忍辱创业,历尽艰辛,才有今日微薄之地位。”陈廷轩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