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千四百二十七章 迁都之议(2/3)

一处,李承乾也干脆起身,凑上前去观看。

许敬宗赞道:“兵部这舆图绘制得好哇,看看这弯曲河道,看看则两岸山岭,简直纤毫毕现、毫无差错,一图在手,仿若俯瞰江山,厉害!”

诸人齐齐无语,你还没玩了是吧?

谁都知道大唐舆图绘制水平是在房俊主政兵部时期才获得突飞猛进,房俊为此甚至力排众议投入巨大,现在许敬宗夸赞舆图,分明就是提醒大家别忘了这是人家房俊的功劳。

这个马屁精……

不过尚未等鄙视完许敬宗,便听得李?说道:“二郎这个法子妙啊!看似多了一道程序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但却尽可能的加快了粮食运往长安的速度,咱们现在缺的不是人力物力,正是运输粮食的速度和数量!”

这下顾不得鄙视许敬宗了,其余几人也都凑到舆图前仔细查看三门峡附近的地势、道路,心中详细计算之后,也都觉得房俊这个看似笨拙的法子的确管用。

事实就是现在大唐并不缺粮食,缺的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将更多粮食运抵长安,只要确保这一点,浪费再多的人力物力都值得。

刘洎蹙眉道:“短期之内看似能够解决关中粮食匮乏之危机,但却要耗费太多人力物力,不啻于饮鸩止渴,难以长久。”

许敬宗哼了一声,反驳道:“饮鸩止渴又如何?旁人既然解决了问题,就应当表示敬佩,而不是阴阳怪气吹毛求疵。官位越高,自当胸怀越广, 狭隘之辈骤登高位恐怕非是帝国之福。”

刘洎反唇相讥:“正因吾等身居高位,才应该实事求是,而不是解决一时之忧便得过且过,要居安思危,彻底解决问题。”

李承乾摆摆手,制止两人争吵,笑问房俊道:“爱卿刚才说有上下两策,既然下策已经可以短期内解决问题,不知上策又是如何高明?”

房俊道:“上策更简单,可直接解决关中物资匮乏的问题,但相对来说需要做的事情却很多,那就是――迁都。”

殿内陡然一静。

刘洎眼睛瞪圆,怒叱道:“放肆!高祖皇帝自晋阳起兵,攻伐长安威慑天下,此乃帝国之基石,无论晋阳龙兴之地,亦或长安煌煌帝都,皆在关中之内,若贸然迁都岂不等同放弃根基?此等祸国之言,该当死罪!”

房俊也恼了,瞪着刘洎道:“你若不服可以讲道理,动辄死罪活罪,你以为你是谁?往后同我说话最好规矩一些,如若继续这般暴躁,我就让你见识见识什么是真正的暴躁!”

文武殊途,利益相悖,所以刘洎几次三番针对他,他却也没往心里去,说到底不过是朝堂争斗而已,顶多政见不合、立场不同,但并无私怨。

可这厮大抵是认为自己乃文官之首,飘得厉害,动辄喊打喊杀,惯得毛病!

一直没怎么说话的马周问道:“如若迁都,迁往何处?”

房俊道:“自然是洛阳。”

众人颔首。

若是当真迁都,那么洛阳的确是最合适的地方。前隋也曾因为漕运不利而遭遇困境,故而隋文帝、隋炀帝两代帝王大力经略洛阳,使其成为天下第一等繁华之地,兼且水陆交通便利,又俯视平原、威慑山东,自古以来便是王朝定都之所在。

当然,前隋之时之所以经略洛阳,除去为关中分摊物资压力之外,也有被关陇门阀逼得喘不过气、加强对南方之威慑等各种原因……

总而言之,当此之时,天下若是选择一个除去长安更适合作为国都的地方,必是洛阳无疑。

李孝恭摇头叹息:“洛阳的确很好,大运河联通南北,经由黄河勾连天下,完全可以承担帝国都城日甚一日的发展、扩张,然而想要迁都,牵涉实在是太多了。”

作为帝国都城,长安城乃天下之中、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