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六十一章 耻辱(2/3)

家庭,连一盒凡士林都不舍得买。

陈静也是一样,同样不舍得买,还好叶麟就知道会这样,送给了她几瓶雪花膏。

拍完几张以后,陈静又背对着火车站说道:“叶麟,把火车站做背景给我拍几张。”

“嗯!好。”

在后世,虽然西直门火车站还有,但已经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而西直门火车站也主要以地铁十三号线为主,现在这种景色,在后世可是看不到了。

叶麟不光给陈静拍了照,也把这些景色给拍了下来。

这这边待了有半个小时,两个人又驾着雪橇去了鼓楼。

鼓楼位于帝都中轴线上、鼓楼东大街与地安门外大街交会处。

与钟楼一起,元、明、清时为帝都全城报时中心。

帝都鼓楼大街古朴厚重,两旁分布着四通八达的胡同、许多老字号商店与各种各样老帝都小吃

而后世的鼓楼大街已经没有现在这种气息了,倒是弥漫着时尚的气息,古典与后现代的融合使鼓楼大街焕发新的生机。

“暮鼓晨钟”使全城有序可循。

一九二四年后停止。

后世从一九九零年起,每年除夕恢复鸣钟击鼓。鼓楼是一座单体的木结构古代建筑物。

灰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项,通高四十六点七米米,通面宽三十四米,通进深二十二点四米,檐下有单昂单翘五踩斗,旋于彩画。

楼底层共有拱券式门八座;南北各三座,东西务一座。北墙东侧有旁门,内有登楼石阶梯,南北向倾斜四十五度,共六十级,然后拐弯向西,东西向倾斜四十五度,亦有九级,。

即攀登六十九级石阶梯方到达二楼。二楼四面均有六抹方格门窗,四周有廊,宽约一点三米,带木护栏,望柱高一点五五米,建筑面积为一千九百二十五平方米。

第三层是暗层。整座建筑坐落在高约四米的砖石台基上,通宽为五十六米,通进深为三十三米。

南北有砖砌阶梯,东西为墁坡路。

鼓楼总占地面积约为七千平方米。南侧门前有石狮子一对,高约1一点二五米。

更鼓,为报时器具,置于鼓楼二层上,有二十五面,其中,大鼓一面、小鼓二十四面(以代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

在后世,仅存大鼓一面。

叶麟之所以来鼓楼,就是想把这些给拍下来,要知道在后世可是看不到了。

这面大鼓鼓面直径约一点五米,是用整张牛皮蒙制的,但鼓面已是刀痕累累,是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入帝都时小鬼子军队所为。

当年鼓楼击鼓报时,有一定的规律。

每晚七时“定更”,击鼓两通,共一百零八声,以后,每个更次都击鼓两通一百零八声,直至五更(晨五时)击最后的“亮更”鼓。

击鼓也有一定的节奏,至今,帝都仍流传着“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之说。

鼓楼上原有铜壶滴漏一座,但早已遗失无考。

载,“鼓楼之铜刻漏制极精妙,故老相传,以为先宋故物,其制为铜漏壶四:上曰‘天池’,次曰‘平水’,又次曰‘万分’,下曰‘收水’。

口安挠神,设机械,时至,则每刻击铙者八,以壶水满为度。

涸则随是增添,冬则用火温之。”

民国以后,鼓楼曾改名为“明耻楼”,在楼上陈列了一些图片和模型等实物,展示八国联军攻入帝都后屠杀和抢劫的情形,供人参观,以示不忘国耻。

以后还曾先后辟为“京兆通俗教育馆”、“第一民众教育馆”等。

帝都建钟楼,始于元至元九年(一二七二年)。钟楼旧址为元代万宁寺中心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