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579章 正军备战,先发制人(2/3)

论的这几位中枢大佬拱手行礼,便站在李泰身边不说话,静等大家的讨论,只是在这次的讨论之中多了一位西北道行军大总管,那就是李绩但李恪对李绩一向鄙视不已,李绩和李恪的矛盾也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李恪没必要遮掩自己的对李绩的天都,在李世民面前做戏,他便对李绩爱答不理李世民见到李恪,发现他的表情很平淡,心里为李恪能有这样的气度感到欣慰,杨妃册封为皇后,这对李恪而言是一件大喜事,而他也清楚李恪刚从千秋殿过来所以,看到李恪表现出古井不波的神情,认真的听却大家意见,表现的很沉稳时,他的心里就高兴不已,他最怕的就是杨妃被册封为皇后之后李恪会因此心性发生改变,现在看来自己的想法是多余了“李恪,谈谈你的想法”李世民见大家讨论不休,便点了李恪的命,对于李恪在军事上的远见和谋略,李世民很看重,而这也源于李靖对李恪的赞扬和李靖这次的太原之行,这就充分说明了李恪在军事上面的才华,不然李靖也不会跟李恪成为莫逆之交“父皇,儿臣认为大唐应该即刻整军,发兵朔方,一举歼灭吐谷浑”沉默寂静两仪殿了静若寒蝉所有的人将目光移向了李恪,即便的侯君集和李绩这样的兵家名将也吃惊的看着李恪因为,李恪的建议根本不符合长久以来的以儒学治国的国策和传统,而像是侵略和霸权主义,吐谷浑跟大唐之间,吐谷浑不主动跟大唐开战,作为大唐的附庸国,大唐的不会主动攻击吐谷浑的,只能备战防御,但李恪要求主动出击,还要一击歼灭,而不是说仅仅打败让吐谷浑称臣就完事了这样不违祖制国策的言论,怎么会不让众人吃惊呢?

咳咳见众臣都盯着李恪,李世民轻声咳嗽一声,便向李恪说道,“你的理由是什么?”

“大唐跟吐谷浑一战不能避免,与其等待吐谷浑向大唐开战,还不如大唐主动出击,让吐谷浑防不胜防的情况下一举歼灭,彻底灭了这个附庸国呢?”

李恪淡淡的说道,但语气强硬的不容置疑,“大唐的西边还有很多国家,被称为西域诸国,不能彻底灭了吐谷浑,大唐就不能打通通过西域诸国的商道,即便是吐谷浑称臣,他们只要元气恢复,自然还会反抗大唐的统治,既然这样何不一举歼灭呢?”

“殿下,要是打通了丝绸之路,打通了通往西域的商道,大唐该怎么做?”

长孙无忌倒是开口问道“征服西域诸国,在西域设立都督府,管辖这些西域诸国,向西域迁徙百姓,同五十年的时间同化西域诸国的国人,使其成为大唐的子民”李恪不暇思索了的说道“殿下,自尧舜一直到大唐,我们都恪守富国强民的国策,不欲多起争端,你的建议实为不智啊”长孙无忌反驳道李恪早就清楚长孙无忌会这么说,因为自从他开始询问自己大唐在打通西域商道之后怎么做时,李恪便想到了他的心思但是,李恪即便是猜到了长孙无忌的心思,他也依然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他不希望李世民和众人现在就才能,而是想大家表明自己的立场,在这里埋下一颗侵略的种子而已长孙无忌话说完,魏征也开始谏言,他不赞成李恪的做法,认为大唐该先礼后兵,而不是主动出击随之萧禹和王珪都不赞同,萧禹和王珪都是学问大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他们反对李恪自然猜测到了,而他也不反驳,任由大家评论和驳斥他的谏言只是在这样时候,李绩似乎寻找到了打击李恪嚣张气焰的机会,他见这么多中枢大臣都不赞同李恪,便也上前大声说道,“殿下,在朔方大唐出于守势,吐谷浑处在攻势,当前大唐首先要以守土位上,在立于不败之地时方才能反击,该是以静制动,岂能主动出击,任由自己大军暴露在吐谷浑的铁骑之下呢?

殿下此乃谬论”李恪本不想反驳,他今天来两仪殿,说出刚才那一番话,只是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但见李绩尽然主动反驳对自己,还敢说他的话是谬论,李恪就不想在这么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