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144章 李隆基的心里话(2/2)


也不知道李隆基怎么想的,把这次科举的录取的人员全部都派进同官学堂。但是却都没有给官职,但是有一份俸禄。这是历朝都没有过的先例。美其名曰,“实习。”

其实王小强心里明白,这是对他有些不放心。也是时时刻刻扩大皇权的影响力,不过倒也没坏处。最起码,姚异,崔成器,刘易守都进了学堂。几个人整天热热闹闹的,自己也没那么寂寞了。

同官学堂的第一批弟子们,上认后也开始了自己艰苦的职场生涯。尽管,他们从王小强这里得到了很多支持。但是地方治理,可不仅仅是有钱就行的。因为一县父母官,管的首先是人。

王子元和王岳分到一起,他两做了三原县的父母官。三元位于关中平原,属于陕西的富裕之地。因为地势平缓,水源充足。所以也是长安重要的粮食基地。

唐朝开国时候,采用的是均田制。就是根据家中人口。每人分给一样的土地,所以,只要家中劳动力充足。把地都能种上,吃喝是不愁的。这也就是大唐初年国力富足的原因。

只是历史变迁,总会有一些天灾 。一些大户和新贵们贪欲作怪。他们放高利贷给那些灾荒的平民。古时候高利贷可不犯法,还还受到保护。债还不起了,慢慢的很多人失去土地,变成租户,然后变成奴籍。土地大量朝大户手里集中。

可这些人家又是不交税赋的,所以越来人数越少的平民背上越来越多的税赋。生活更加艰难起来。

他们上任的第一天,就碰上一桩案子。一个叫陈平安的农户,因为疾病。借了本家大户陈子昂三吊钱。一年期限到了,涨成了十吊。

这时候陈平安已经病入膏肓了。家中只有妻子幼儿,妹妹,和年迈老母亲。哪来的钱还账?

陈子昂上门逼债,要他们用地来抵债。陈平安家有十亩地,按正常年景,一亩地是三吊钱。

本来乡里乡亲的,又是本家。给陈子昂三亩地还债也就差不多了。可是这家伙贪得无厌,非说如今年景不好,人家这十亩地不够十吊钱。

订阅,订阅,订阅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