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93章(2/7)

又怎样,也没一个成才的,无论是张家还是张雪琴外家都没一个拿得出手的亲戚,最好的就是车间主任、汽车司机,哪儿比得上她儿子李敬明?

“你说的张家,我也听说过,我隔壁邻居就跟他们家是拐着弯的亲戚。”说起张家,稍微住得近些的本地人都知道,张家人能生,特别能生!

张雪琴这一代,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就有九个,她爸兄弟姐妹也有七个,她妈那边更牛,加上同父异母、同母异父,足有十二个兄弟姐妹!

就像萧氏说的,张家亲戚没一个拿得出手的,都是普通人,在各行各业干着最普通的工作。

但是,却不能小看了这些人。

张家亲戚这么多,随便哪个单位,都能从里面找到七弯八拐的亲戚。

像这样的关系网如果运用好了,完全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木行军又跟萧氏说了会儿话,见天色已晚,他就不再多待,跟萧氏祖孙告辞。

回去的时候他没有往原路返回,走的是大路,还特意绕到原来的省政府现在的革委会家属区转了转,顺便看了邵青一眼。

按照萧氏的说法,她儿子比侄儿优秀,毕竟她侄儿没什么能力,现在的工作还是当初散尽家财换来的政治资本。当然,对有能力有野心的人来说,这是政治资本,对无能之人来说,这也就相当于一个护身符吧。

要不是这道护身符,早在几年前,李家就该跟那些丧尽良心的大资本家一样,被抄家,被斗争,最后送到最艰苦的地方进行劳动改造。

可无论如何,侄儿媳妇邵青的优秀却是有目共睹的,张雪琴拍马也赶不上,这让好不容易靠儿子出头的萧氏如何咽得下这口气呢!

躲在暗处看了邵青几眼,木行军将帽子拉低,匆匆离开。

金秋已过,寒冬将至,田地里一片萧条。

龙江省的冬天很少下雪,但田里也不再适合种粮食,只有地里种了许多耐寒植物,比如土豆、萝卜、豌豆、大蒜、油菜等。

这时候,地里的红薯已经收回家,留一部分当粮食吃,大部分都放进地窖里储藏起来。家里没地窖的,就在后面院子里挖个大坑,直接把红薯埋进去,也能起到储藏作用。

顾家是有地窖的,这个地窖还是顾春来爷爷当年修起来的,里面不仅存放着大堆大堆的红薯,还有好几十个脸盆大小的黄南瓜、木桶大的冬瓜。

除此之外,还腌了两大缸白菜和萝卜干,角落里堆满了从山里捡来的坚果和柚子,这种柚子不像是顾春来从外地带回来的又脆又甜,而是微微带着苦涩。

像稻谷和麦子这样金贵的粮食一般是不放在地窖里的,都是锁在沈树枝房间的粮仓里。说是粮仓,其实就类似于一个放大的木桶,家里分到的粮食一般都是放在这里,被沈树枝锁起来。

今年家里的秋收两个孩子也参与进来,看着家里的粮食越来越多,一股满足感油然而生。

作为农民的后代,顾瑾玉总算体会到收获粮食时的那种快乐,尽管干活的时候辛苦,但收获时的喜悦却是无与伦比的。

她以前无法理解队里那些上了年纪的老爷爷们对庄稼的热衷,从犁地到播种,中间的浇水锄草、施肥捉虫,没有一样不辛苦,没有一样不费心。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农民对于庄稼的疼爱,丝毫不亚于自己的孩子。甚至有很多男同志,他们伺候庄稼比对自家孩子还要认真细心。

顾瑾玉以前懵懵懂懂,现在自己上手后,却有些懂了。

田地是农民的根,庄稼就是农民的孩子啊!

“狼弟弟,我们也种块地吧,种点你喜欢吃的菜,你想吃什么?”顾瑾玉用手托着下巴,在心里计划着种地的事。

家里肯定是没有地方给他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