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69章 最后一站(3/4)



(注:21世纪炼金技术已经做到每吨矿石克都有开采价值的程度了,国内最好的富矿也才5克每吨左右,这种矿石放古代已经是矿渣。

所以所谓的黄金持续两千年都没开采完,其实就是科技进步之后,把古代炼完没用的贫矿渣重新回炉嚼了消化一遍,榨干最后的养分。)

相比于铅的难以沸腾,汞肯定要容易用得多,毕竟常温下就是液体了,三百多度就沸腾了,沸点比铅还低一千二百多度。

不过汞蒸气的毒性太大,而且汞贵得多,用来分离白银肯定是不划算的,只能是特定情况下专门分离黄金用。

如果是按照原本历史上、16世纪曰本人自然发展到“灰吹法”,也就是跟游戏《信长野望》、《太阁立志传》里面那样,那么当时的矿工是毫无劳动保障可言的,冶炼人员每天要暴露在剧毒的铅蒸汽汞蒸汽里,能活到四十岁就算开挂了。

李素来了之后,还算仁慈,尽量在反应炉上搞个类似冷凝蒸馏器的东西,让蒸汽进入冷却皿管腔里后重新液化甚至固化,积多了之后再拿到别处重新加热、确保只熔化不蒸发。

这样一来,一方面也能省点成本,只要多花煤炭、木炭之类的燃料,就可以让铅、汞回收反复利用。

当然,铅本来就很便宜,比回收时所用的煤炭木炭和设备成本相比,也省不了多少钱。汞则是有高度回收价值的。便宜之外,主要还是比较环保,能可持续发展。

李素对于环境还是很友好的,能既赚钱又保护环境,稍微费点事就费点事吧。

他可以不把扶桑土著奴隶当人,但他不能不把曾经的扶桑国土当成大汉将来的永久领土。既然大汉的直接统治已经建立到了这里,这里未来就一直是大汉本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自己的国土,当然不能随便污染了,又不是操完就扔的殖民地。

当然,或许也会有人觉得奇怪:既然李素能把这个账算过来,进行“环保化改造”之后,扶桑的炼金炼银产业总的纯利润依然是不降反增,也就是赚的更多,

那历史上曰本人搞“灰吹法”的时候,为什么不做这种双赢的事情?非要搞得“先污染后治理”呢?

这就要说到其中一个技术曲折了——历史上,一方面曰本人不太懂“蒸馏冷凝”这套技术,他们连蒸馏酒出现都比中原和朝鲜更晚两三百年。

另一方面,当时冷凝器主要是靠铜管打造的,因为铜这种金属兼顾了成本和导热性快,酒精和水这些蒸汽碰到铜管就立刻散热冷凝了。

可是用铜管去冷凝铅汞蒸汽的话,就会有个严重问题——铅汞是很容易和其他重金属形成合金的,当初前一个反应步骤里,它们才刚刚跟金银分离开来,转眼又立刻高温状态下跟铜相遇,那铜的冷凝管也会很快被熔融合金化,从而堵住、报废。

所以,要回收低沸点重金属蒸汽,关键不在冷凝原理上,而是要找一种“既导热快,但又不是金属质地的,不会跟铅汞熔融合二为一变成合金,最后还得足够致密,防止汞蒸气直接从疏松表面渗漏过去”的材料,来造这个冷凝器。

三者缺一不可,毕竟液态下水银就能做到“水银泻地,无孔不入”,何况汞蒸汽呢。

好在,既然只是一个材料学问题,做实验试错就可以了嘛。这种事情,李素只要提供思路,科研不用他操心。

甚至都不用诸葛亮去操心,这事儿最后是诸葛亮指挥的工部一部分具体基层官员在办。

之前几年的大规模试错实验后,最后毫不意外地选择了天然石墨来做冷凝管,着实把蒸馏/冷凝/合金分离领域的科技树,点高了一大步。

既解决了眼下“更高效环保地灰吹法炼金银”,还让冶金和蒸馏酒工业等产业长远受益。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