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05章 战象种田(2/3)

能种萝卜和麦子的旱田差不多了。你有什么妙法?”

国渊也不藏私,非常得意地揭秘:“屯田屯久了,就善于观察环境,因势利导。南中屯田虽是水田,却比僰道、葭萌那边还省了一项工程,故而快捷。”

李素:“哦?有话彻底说清楚,省了什么。”

国渊:“我也是到了这里之后,观察了一段时间的天候、问了本地故老才知道的——本地老者都说,永昌、建宁四季如春无冬,故而也无秋燥冬冻,四季都是春雨绵绵,天无三日之晴。

所以我就决定,省掉了梯田的灌溉水路与提水的水车,连蓄水石沿也可以稍微做差一点,可以向下微微渗水即可,但凭下雨就满足全年灌溉。正是因为省掉了灌溉的考虑,足足可以减少四成的工程量。”

李素一听就恍然大悟,内心也是感慨不已:热带雨林气候就是爽啊,哪里需要考虑“灌溉”的难题,往地上丢一把种子等它自己长出来就好了。难怪东南亚那些热带民族可以懒散一些,但照样吃得饱。

云南这地方,好像也就腊月和正月雨水稍微少一点,但中间这一个半月本来就可以休息不种田,剩下十个多月作物生长期内雨水始终是充足的。

不过,五十万汉亩梯田,也还只是额外给五千壮丁找到农活干、或者说额外养活两三万人口(一个壮丁对应一户五口之家),乍一看并不算多逆天的福利。

在短时间内,真正让孟尝孟信兄弟看到汉人屯田官指导种田疗效的,还是茶树和花椒、胡椒的种植。

云南本来就有野茶,而国渊在组织开梯田的过程中,把河谷两侧山坡上、比规划的梯田区更高的区域,都直接规划成了茶田和椒田。

种茶树所需要的山坡平整工作量就小得多了,因为只要沿着山的走势,每一排茶树在一个高度上就可以了,不用跟种稻子那样平出大块的平地。区区几万民夫两个月的忙碌,就能烧荒伐木整治出几十万亩的茶园。

而花椒和胡椒的种植,点破了技术难点后其实就更容易了——椒类都是藤本植物,野生状态下都是缠绕在大树上生长的,极少数藤椒(花椒)会沿着山石的石壁生长。

—————

而后世种过花椒辣椒的都知道,只要搭建一个架子诱导椒类植物缠绕,就可以实现人工种植。

现在虽然没有现成的藤椒架卖,但南中竹子很多,随便砍竹子搭架子,当地土著一旦学会了怎么搭架、怎么引导爬藤最初缠绕上去,把这些技术细节教会后,大规模种植简直比开茶田更容易——因为搭竹架根本不需要任何平整土地的环节,哪怕山上地不平,把架子的竹竿长短截一下、顶部修平,简直哪里都可以种花椒。

国渊带来了至少几百个屯田技术人员,手把手教这些不识字的昆明黑夷种田技巧,没两个月就都学会了。

孟尝、孟信兄弟视察了自己的领地之后,稍微让汉人账房算了一笔账,发现只要一年时间,就可以实现对北方地区的花椒反向出口,两三年内就可以发展到卖茶叶。而到时候只要量产花椒,就能换回本地不出产的盐,没必要再用粮食或者兽皮去换了。

兽皮、生漆这些资源可以换北方的蜀锦,让蛮人中的上层阶级改善生活。毕竟西南夷没有游牧民族的野心,他们可没有抵触穿蜀锦的戒心,也不怕经济上受制于人。而且南中那么炎热,爽滑的丝绸哪怕仅仅是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考虑,穿着也是非常舒服的。

……

国渊在两个月内屯出几十万汉亩的梯田和更多的茶林、藤椒种植园的同时,还有一项更大的意外收获,是李素没有想到的,那就是国渊居然顺便把从秦臧县到梇栋县的山道初步平整了一下。

让未来的过往商旅可以更加轻松地行路,一些原本因为崎岖颠簸而只能用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