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543章 围标式科举(2/4)

你身为太尉长史,也好趁机帮忙整顿军中后勤弊政。这事儿以廷尉正法正为主,文官养廉肃弊以刘巴为主,之前施行‘租庸调输’得力的张既辅之。

武将方面的养廉,以你会同刘巴处置,不过最终结果要报云长备案,毕竟武职整顿政出太尉,不能乱了法度。”

诸葛亮听李师说着说着提到他了,连忙起身表示领命,一定做好这件差事。

李素心里其实也清楚,连岳飞都说了,“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在古代帝国制度下,对武将的要求还是不怕死不拥兵为主,钱的方面只能稍微管一管,少吃空喝兵血、后勤浪费不能太严重,其他也不可能弄太清楚。

武将要是真的完全不要钱了,就该皇帝担心了。这事儿从皇帝制度诞生那天起,王翦和秦始皇这个头就没开好。

李素是觉得:历史上诸葛亮搞内政审计方面也颇有建树,能做到“吏不容奷,人怀自厉”,如今年纪资历也够了,让他积攒积攒这方面的经验也不错。

而且本该制定《蜀科》的五人当中,如今只有法正、刘巴、诸葛亮三人级别资历够了,这些人当然要吸收到新帝变法的监察执行工作中来。

原本《蜀科》的第四号修订人李严因为这一世担任武职为主,加上年纪太轻,现在还在荆州当将领,地位远在周泰甘宁等人之下,是不可能来修法了。

另外的伊籍因为跟着刘表,来投太晚,如今什么地位都没有,依然只是一州之别驾,也不可能参与立法。

就算刘备当了皇帝后,伊籍这个带资进组之人也只能提到中央的大鸿胪下面,做个三把手以下的外交官——目前最可能的是接替刚刚跑路的大行令杨修。

这里说句题外话,杨修因为父亲杨彪跟着雒阳朝廷旧班底去了邺城继续当太尉,杨修也只好到袁绍那儿去了,就是最近一两个月的事儿。

好在杨修本身就是两头下注,当年他做外交官时,促成刘备袁绍联盟,本来就是两头卖好联手坑袁术、曹操,所以杨修为了父亲而投袁绍是丝毫没有障碍的。

杨家和袁家的联姻关系也一直在,杨修去了之后袁绍又嫁了个本家侄女儿给他。还把杨修的官职从原本雒阳朝廷的大行令进一步提拔到大鸿胪丞,相当于是从外交部门的三把手提到二把手了。

杨修没法被刘备持久拉住,也跟袁绍的九品官人法的诱惑力对世家大族尤其是四世三公家族的诱惑太大有关,哪怕跟着刘备也很有前途,依然让名门望族投袁。这也是李素不得不打着改革察举制弄有限科举制的原因之一。

好在刘备也不缺人才不缺做官的,天下总有有才干的,那些名门望族名声大的投了袁,刘备还可以拔擢发掘有才无名望的人。

李素跟诸葛亮刚聊完他本人在后续变法中的工作安排,法正和刘巴等人也到了,数人一阵寒暄之后,李素便吩咐侍女布席开宴,大家边吃边聊变法第一步的执行。

法正见诸葛亮也在,还跟他私聊了一会儿,确认诸葛亮是否知道察举制变法的具体内容、有没有资格与闻。得知李素并不瞒他,法正也就敞开了吃喝讨论。

李素让自己的私人秘书邓芝取来几个卷轴,先把考试的具体方法厘清了一下:“我们这个察举考核改制,主要是要把笔试和面试都稳定化、制度化,确保每个官选出来之前,都要经过笔试和面试,不能省略。

另外,考核的科目要固定。可以根据出缺官员的职务品类不同,有少数专业科目不同,但基础考核科目是一样的。”

李素这么说,开了上帝视角的普通看官或许会觉得这是一个科举制的变种,比科举制加了更多模糊不确定、不便于取信于寒门的“面试”。

但是听在诸葛亮法正刘巴等人耳中,则是另一个感觉,因为他们都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