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524章 学院(2/5)

以外,还负责教导一些简单的识字读写。

至于蒙学、郡学、国学三类学院。

蒙学现在是最为兴旺的,因为四州百万民众进入了并州。

各地择优录取学子,许安在各地下令再度扩建了蒙学堂,如今第二期蒙学的童子,也有一万三千余人。

现在一共三万三千名学童在蒙学堂之中就读。

不过相比于兴旺的蒙学堂,郡学堂和国学堂就要差的比较远了。

现在黄巾军的郡学堂学生一共只有两百余人,国学堂更是一个学生没有。

不过国学堂倒是称得上真国学,祭酒乃是许安,负责教授的老师则是阎忠、杨绩、庞渤、傅祁、许攸等人,都是可以被称为名士的人。

现在的郡学堂之中,大部分的人实际上都是阎忠、杨绩、张辽、郝昭等人家族之中的族人。

不过要不了,郡学堂就将会多出大量的并非是世家豪强出身的学生。

学堂制度也经过了整改,现在规定为蒙学之期为三年,通过考试毕业者称为童生,成年后有资格去各乡亭为吏,绩优者可以升入郡学。

郡学之期也是三年,第三年可以进入各地郡县协助办公,通过考试毕业者被称为秀才,成年后有资格进入各地郡县为吏,绩优者可以升入国学。

进入国学之后,修习四年,第四年可以进入晋阳府衙之中协助办公,绩优者可以留任于晋阳府衙,其余通过考试毕业生成年后则有资格进入其他郡县为官。

从国学堂毕业之人,皆被称为举人。

原本许安定的是六岁到十二岁可以进入蒙学院修习,但是考虑现在的年龄是按照虚岁算,出生当年是记为一岁。

所以许安将蒙学堂的年龄要求提了一些,提到了在七岁到十三岁的孩童,可以进入蒙学院中修习。

也就是说,如果按部就班,从七岁开始修习,进入蒙学院,那么最早在十七岁,便能于国学院毕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过实际上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真的是天资过人,不然绝对不可能这么顺利。

从蒙学到郡学再到国学,三所学院跨度颇大,要想通过考试毕业,并非是一件易事。

第一要知道的是考试合格和能否升学自然是两个概念。

蒙学的考试考试合格还是比较容易,但是郡学的考试就难上一筹,而国学的考试,则更为困难。

蒙试,郡试、国试三次考试,升学的名额都有限度的,全部是择优录取,这三次考试无疑将会淘汰大量的学生。

以第一期的两万名学生举例,蒙学入郡学,十里取一,入郡学者人大概的数量会控制在两千之数。

而这两千名郡学生,再十取其一,取二百人,进入国学院之中修习。

蒙学学生,三年期满未通过毕业者,会有两个选择。

一是留下继续就学,直到通过考试,成功毕业为止,当然这个时候,太平道便不再为其提供饭食,支助其学业。

学生的学费,还有一应的吃穿用度都将由学生自己负责。

二便是领取结业证从蒙学堂毕业,这类学子被称为学员,没有成为吏员的资格。

设立蒙学堂的目的,第一是为郡学、国学输送人才,还有便是进行启蒙教育。

不过这一部分人,他们能认识一部分的字词,学过术算,人需要尽其才。

许安的计划是不仅仅在军队之中推行识字班,还要在乡间推行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