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521章 科举(2/3)

少年,就只剩下铜的了。

毕竟都是有功之人,也要分出三六九等。

牛英这一次不过是扶贫有功,相比起其他贡献更大的,只能落到第二等……少年们也仅仅是在修渠当中,表现很好,只能是第三等,不能更高了。

可即便如此,也已经足以让他们感激涕零,震撼不已。

天堂?来世?

滚吧!

把握今生,才是最重要的。

这是他们在大宋学到的最重要一课。

只是想把握今生,最好的办法就是参加科举,可问题是科举之路并不好走啊?

他们忧心忡忡,就连御宴都吃不出滋味了。

颁发奖章之后,赵桓又让大家伙继续留在京城,尤其是一些代表性人物,要把他们的经验总结起来,向天下推广。

随后赵桓还给他们安排参观,瞧瞧京城风貌,看看戏曲表演。

总之要玩好,看饱,然后再高高兴兴,返回家乡。

可鹰堡的少年们却没有这个心思了,他们只想着如何通过科举,毕竟对他们来讲,连科举要考什么都不清楚。

这时候还要看牛英的,他先是去找陆游,你把人带过来的,重要管到底吧?

陆游也哭了,他刚刚得到一个任务,要去翰林院,协助修西域史,这可是一件大事,断然没法抽身。

不过陆游也扛不住牛英的压迫,就给他推荐了一个人,此人原来在国子监做事,名叫辛赞,学问笃实,人品也好。

除此之外,又推荐了一个叫史浩的太学生。

这俩人不情不愿,到了牛英手下。

“牛县尉,我看你是异想天开了……科举不是容易的事情,便是汉人学童,也要十年寒窗苦读,还未必能通过。这些年轻人里面,能说汉语的都不多,即便能说,还要会写,又要文理出众,才能通过。没有十年之功,是断然不行的,你这就是让朝廷给他们放水!”

牛英翻了翻眼皮,不客气道:“俺虽然在外面当官,可也知道,眼下的大宋科举已经不同以往,除了原来的进士科之外,算学,律法,天文水利,全都纳入其中,谁规定一定要写文章的?”

辛赞稍微迟疑,忍不住疑惑道:“牛县尉,他们懂这些学问?”

史浩也是颇为不信,“这些少年不过是蛮夷罢了,怎么能学到如此高深的本事?”

牛英更加愤怒了,“你们两位最好睁开眼睛,好好去瞧瞧,我保证你们大吃一惊的!”

牛英可是信心满满,他可不是无缘无故办这些年轻人的,在修水渠的时候,已经有当初的老兵写信给牛英,详细说了这些年轻人的情况,牛英心里有数。

可是辛赞和史浩却是一点不清楚,他们见到了这群年轻人,经过了一番交流之后,两个人都目瞪口呆。

乖乖!

真是大开眼界啊!

首先,这些年轻人的学习能力相当惊人,从鹰堡到大宋,这一路走来,加上这段时间……其中已经有相当多的学会了汉语,可以进行交流。

而在这些年轻人之中,还有一少部分,居然学会了书写汉字,能够阅读书籍。

当然了,指望他们在这么短时间内,写出漂亮的毛笔字,那是难为他们了,但是已经能大致看懂了。

尤其是其中两个年轻人,更是能背诵上百篇的诗词,大苏的词作随口就来。

“当真是神童,天赋异禀啊!”

辛赞忍不住感叹,原来蛮夷也有人才……其实这也不算奇怪,鹰堡少年都是经过反复挑选,优中选优,加上强大的生存压力,有些过人之处,也不算奇怪。

就拿辛赞来说,他就有个孙儿,还不到五岁,就会写诗了,那孩子叫辛弃疾!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