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今日天下谁可当(2/3)
,用一番话打消了孙策的杀意:“汝新造江南,其事未集,方当优贤礼士,舍过录功。魏功曹在公尽规,汝今日杀之,则明日人皆叛汝。吾不忍见祸之及,当先投此井中耳。”
明面上看来是规劝孙策“优贤礼士”,实际上吴夫人这话的重点是:“今日杀之,则明日人皆叛汝”!
为何这么说?如果魏腾不是世家大族,就算他再怎么刚毅不阿,尽忠职守,杀了也就杀了。正因为魏腾出身于江东世家大族,杀了他的话,让其他的世家大族怎么看?怎么自处?让那些江东百姓怎么想?所谓明日人皆叛汝就不是一句空话,而会变成事实了。
不知道孙策是不是因为这件事而改变了对江东世家大族的态度,但他临死之际将善于为人处世,和江东世家大族开始勾勾搭搭的孙权立为接班人,实际上已经表明了他的转变r;。
当初不管是在袁术麾下还是自己横扫吴会之时,孙策杀起江东的世家大族豪强那叫一个干脆利索,毫不手软。
所以这种声望,也是世家大族的保护伞和软实力。对此锋利的屠刀是没有太大作用的,否则只能‘激’起民变和连绵不绝的反抗。不过刘琮也没打算任其发展,因为他知道这些世家大族看似是攀附在自己这棵大树上的柔软藤蔓,但若是时机成熟,早晚有一天会发展成为支强干弱,藤蔓收紧勒死大树……
用这么多手段和权谋,刘琮并没有什么心理障碍。正如当年蒯越对刘表所言:“治平者先仁义,治‘乱’者先权谋。”如果不提前布局,暗中施展手段,等到积重难返之时,再想改变就难上加难了。
而且刘琮很清楚,这只是自己刚刚平定江东,那些世家大族和豪强的利益还没有完全和自己捆绑在一起,实际上完全捆绑也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后世明言刘琮在这个世界虽然从未宣之于口,但内心何尝敢忘?他所能做的,只是不断给予跟随自己的人以希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
后世曾经有人把这个时代中形形‘色’‘色’的人分为了四种:
一种是西汉人,兢兢业业在个人德行的完满上,无可指摘无可挑剔,却不合时宜。譬如郑玄。
一种是东汉人,潇洒华美,相信盛世的辉煌可以重塑,旧世的种子还能长成参天大树。譬如荀彧。
还有一种是‘乱’世人,穿透暮气深沉,摧枯拉朽般踏碎冢中枯骨,开辟新天新地。譬如曹‘操’。
最后一种是苟且人,顺应大‘浪’载沉载浮,没有自己的信念与坚持,抓紧机会恣意狂欢。譬如孙权。
刘琮自认为自己有信念,那就是结束这个‘乱’世,自己也有坚持,所以绝不会放任自己。或许,自己和曹‘操’才是同路人吧?至于刘备,那是为大汉落幕拉下最后一道帷幕的悲情英雄,或者说,是东汉人与‘乱’世人的结合体吧。
其实便宜老爷子刘表,也算的上是东汉人。如果早生五十年,在太平治世,刘表想必可以作为一代名臣,辅国理民,造就繁华盛世。而一个不晓军事‘胸’无甲兵的中年书生,在‘乱’世又能怎么样呢?他的心机与权谋,并不适合在这样残酷的‘乱’世中与群雄逐鹿中原,争霸问鼎r;。客观的说,他仍然是当之无愧的荆州牧,有自知之明的军阀,标准的儒学士人,最后的守土名臣。
对于江东世家大族暂时的妥协,换来江东地区的和平稳定,从而迅速将江东地区的人力物力转化为争夺天下的实力,这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所应当做的。除此之外,多余的杀戮、搜刮以及显示肌‘肉’的武力都是没有必要,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刘琮一直坚定的认为,这个时代最大的矛盾不在于谁是保皇党谁是造反派,而是世家和寒‘门’的斗争,是庄园经济和小农经济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