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暂不称王期大业(2/3)
嚷嚷,争先恐后的登船。在经历了这半年多的杀戮之后,谁能抑制住重返家乡的喜悦之情呢?
一只只满载着兴高采烈的荆州将士的船只陆续驶离码头,刘琮的帅旗、各军的营骑和诸将的号旗被江面上掠过的寒风吹得招展起来,猎猎作响。木桨划水声此起彼伏,原本安静的江面如同开锅一般,桨手们憋足了劲,仿佛是在进行一场比试似的。
刘琮立在船头,专注的看着河岸两旁的景色。实际上这个季节并不适合在汉江航行,江水并不充沛,两岸显得很高,枯黄的树枝并没有因为初春的到来而抽出嫩条,好在天气不错,江水也很清澈。
从去年七月初入蜀,到如今全取益州,克定汉中,不过大半年时间,期间种种此时想来,竟有恍若隔世之感。不过刘琮对于能够取得益州和汉中这两处要地还是非常满意的。虽然限于当前的形势,未能顺势攻下关中,但刘琮并不觉得遗憾。
“自蜀江东下,大河南注,而天下大势分为南北。故河北、江东为天下制胜之地,而提挈南北之轻重者,又在蜀、陇。江东所恃以为固者,长江也,而益州据长江之极,下临吴、楚,其势足以夺长江之险;河北所恃以为固者,大河也,而陇右据大河之极,下临赵、代,其势足以夺大河之险,是以蜀、陇二地常制南北之命。”
刘琮极目远眺,对贾诩继续说道:“今吾已据其一,吴、楚足可高枕无忧,而刘备在北,若得燕赵之地,则曹操又据有关中,两者相争无可避免。彼时我军或出陈仓、或夺武关,则天下成席卷之势也。因而在此之前,如何尽取益州之利,实为可虑,用之则荆、扬无饥鄙之患,不用则如入宝山而空回。”
“是啊,益州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女工之业,履衣天下,名材竹斡,器械之饶不可胜用,又有鱼盐铜铁之利,浮水转漕之便,不可谓不富庶。以新政推行之,必能源源不断,充实仓廪、增加赋税。”贾诩捋着被江风吹得飘拂起来的稀疏胡须,感慨道:“得此险固之地,数十万户民,足可建高祖之业,更何况大将军已据有吴、楚?”
建高祖之业?这种论调如今在荆州军中颇为流行,虽然刘琮很早以前就曾对贾诩表明过这种心迹,但是现在就连甘宁、吕蒙等人都在旁敲侧击,更不用说那些中下级军官了。对他们来说,从龙之功、开国功臣才是终极目标,现在不过是提前议论而已。
这个问题对于刘琮来说,只是时间和时机而已,现在看来,时机其实并不成熟,时间也太早了。
见刘琮沉默不语,贾诩微微一笑,便不再多言。对贾诩而言有些话只需要点一下就好,他相信刘琮有自己的判断和决定。
过了一会儿,刘琮才说道:“今虽得汉中,益州之防却未必完备。吾欲令赵云、庞统率军西进绵竹,再经江油北上,过龙安取阴平、武都。”
贾诩回想了一下地图,皱眉道:“大将军为何要取这两地?”
阴平道可通陇右,极为险峻,平时唯有樵猎可通,在这个时代还未受到太多重视,不过刘琮却对此极为看重,只要拿下阴平、武都,就等若堵死了陇右通往益州的所有漏洞。
可以说如此一来,益州便更加固若金汤了,贾诩想了想倒也没有反对。此时船行江中,寒风侵袭,虽然裹得很厚实,还是使得他不由打了个冷颤。刘琮见状,便请贾诩一同回舱内。
与舱外相比,没有窗子,点着蜡烛的船舱内显得很是狭小沉闷。耳边能听到木桨划动时发出的“哗哗”声,此时听着更加单调。
刘琮在一张堆满了杂物的案几后坐下来,关切的看了一眼贾诩,见他的精神还不错,便放下心。不过他的脑子里还在想着方才贾诩说的话,建高祖之业——这个他们之前曾经谈起过的话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