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章 南北对峙何所倚(2/3)

的目光穿透那些迷雾,看清楚获得最终胜利所需要的那些关键因素。

从大体上来看,历史上南北双方对峙,可谓各有所长,各擅胜场。鉴于中原地区的气候和地形上的特点,南北双方在天时和地理上都可谓利弊参半。利于南方者不利于北方,利于北方者不利于南方。双方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长处,也有机会利用对方的短处。纵观历史,既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意气风发,也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悲惨下场。

当然“樯橹灰飞烟灭”是不可能了,至少在刘琮所处的这个时空。如果说对历史的认识加强了刘琮的战略意识,那么这些注定不会再发生的战例,则给刘琮提供了许多灵感。这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感觉,往往会给不明真相的人造成另一种感觉,那就是刘琮拥有的天才般的远见。对于这一点刘琮是绝不会解释的。

行进中的军队在大多数时候都是单调的步伐声,偶尔会有传令的轻骑兵,伴随着一阵急促的马蹄声,融入到这种单调的声音中。不过无论是将士们的低声耳语,伍长或都伯的大声斥责,还是铠甲的铿锵声、刀枪的碰撞声,都未曾分散刘琮的注意力。

他沉浸在对历史的剖析之中,几乎充耳不闻。

就刘琮看来,在南北对峙比较稳定的时期,双方往往会达成一种奇妙的均势。而这种政治、军事上的对抗总会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某条中间线上稳定下来。任何一方只要越过这条中间线便会面临更大的困难,也会遭遇更大的抵抗。

这条中间线如果从地图上来看,在东部地区通常是淮河,尽管南方势力偶尔也能远到黄河——“我见犹怜”桓温、白马将军陈庆之等都曾从南方一直打到洛阳。北方实力有时也能饮马长江,发出诸如“投鞭断流”之类的豪言壮语,但双方大致在淮河一线稳定下来,到了西部地区,则通常以秦岭为界。

因此淮河防线的重中之重,在这个时代便由寿春扮演了这个角色。由于刘琮夺取了江东,又占据了益州,屯兵汉中,所以黄淮战场就不再是刘琮的唯一选择,虽然这本是南北交兵的主战场。这一带季节变化哪怕在这个时代,也比较明显,既有广阔的原野,又有纵横的江河水道。因此无论从时机还是地利上,双方都是利弊参半,因此更容易陷入一种拉锯式的角逐之中。

集南方之所长者,无如东南。雨水较多,河流纵横,长江、淮河呈东西向流过,横亘在南北之间,再加上它们的之流,遂形成一个密集的江河水网,足以缓冲北方铁骑的冲击力。从阻挡北方铁骑的冲击力上而言,长江的确是难以逾越的天堑。这道天堑不但使得中国的历史上不断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同时还保存了中华文明的火种,得以从战火离乱的北方转移到南方。

南方势力可以利用那些江河水道构筑军事据点,扼守住一些主要的通道,发挥南方水战和守城的特长。在整个南方地区,唯有江东才有这么多的江河水道可以利用,就荆州而言,虽然同样有长江贯通全境,还有汉江等支系水系,但一分为二和隔江而守在地形条件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除此之外,南方雨季湿热,北方人、畜皆不适应,否则原本历史上曹操“八十万大军”就不可能因为一把火而大败亏输,用曹操自己的话说,是疫情大作,不得已主动撤兵。所以北方实力若越过淮河继续向南深入,便会面临内气候和环境上的巨大困难以及不可预知的风险,从而发现自己陷入了弃其所长、就其所短的不利境地。

再考虑到其他因素,例如江东地区好勇斗狠的民风,也是刘琮颇为看重的。在《汉书》中的地理志就载有东南风俗云“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

春秋时的吴越能够与齐、晋等中原大国争霸、项羽率八千江东子弟而令秦人丧胆,都得益于这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