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视江东用兵淮上(2/3)
建统一为己任,切不可为一己之私而称王称霸、贪欲恣肆,嗜于杀戮。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琮觉得曹操和刘备与自己乃是同路人,可是若想天下一统,却只能彼此征伐,这或许便是历史的必然吧?
江东这两年未受战乱之苦,新政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生产,吸引的流民又促进了人口的增长,社会矛盾逐渐减弱,很少有人叛乱,对此刘琮很是满意。顾陆朱张等世家大族也从新政中获得了很大利益,对于新政也由抵触改为支持,特别是刘琮吞并益州,攻下汉中之后,已呈现出横扫天下的气象,使得保守的大族也开始变得蠢蠢欲动了。
这在他们迎接刘琮的宴席之上便隐晦的表现出来,虽然其中大部分还不知道即将进行的淮河之战,但刘琮在这个时候到江东来,想来绝不仅仅是来巡视这么简单。
“大将军并有四州之地,却位在列侯,实不相称也。若以吾论,当封王才是。”有人与同席之人低声细语的说道。
那同席之人颔首道:“是啊,大将军乃皇室贵胄,值此乱世,不称王何以收人心、定大义?”
先前那人却低低的叹了一声,见无人注意,这才接着说道:“然则若是封王,这王号却不好定啊。”
“哦?”同席那人先是蹙眉沉吟,想通其中道理之后,也便点头道:“这倒是,若以大将军成武候之号封成王,虽有先例,却不为美。若以荆州故地封楚王……”
楚王之号就更不用说了,更何况自高祖分封诸王,楚王多封在徐州,历十二代于王莽时绝,光武之后便再无楚王。
那么以刘琮鲁恭王之后封鲁王呢?似乎也不大合适。
这样的烦恼早在刘琮来到江东之前,就在很多人心里生根了。他们所图者,不过是水涨船高而已,然而事实上随着刘琮实力的增长,地盘的扩张,这种言论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毕竟以刘琮现在的爵位和官职,已经对治理各地有些不利的影响了。因为刘琮即便有开府任命官吏之权,但到底名不正言不顺,再说他到顶才是大将军,麾下的文臣武将,都是低职高就。
例如张昭以抚军中郎将任成武候府长史,下面的太守也还罢了,将军清一色的杂号,属官更是功曹、掾属一大堆。虽然待遇上并没有因为官职低而有所减低,但到底说起来不好听啊。
席间的窃窃私语,并没有影响宴席的气氛。刘琮所关注的,是江东文武的状态,即将开始的淮河之战,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后方的这些文武官员。如果不能同心协力,很可能会对战局造成不利的影响。
按照参谋府制定的作战计划,此次出兵的后勤供应,将由江东负责其中的一部分人力,至于粮草方面,则采取调配的方式,由靠近战区的地方官府就近征集,然后再从荆州转运补充。先于刘琮出发的粮草此时已分为两路,后续还将利用长江水道,陆续发送。
宴席之后的第二天,刘琮便先去往吴县城中的官学,见校舍整齐,规制严整,学中的学生不但有世家子弟,也有豪强子弟,当然更多的是寒门中的少年。虽然这些寒门少年学成之后,往往是各级官府中的低级吏员,但这已经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至于将来会怎样,现在虽然未能确定,但是这种希望,就足以让寒门子弟为之奋斗了。
与官学相比,城内的实学要更多,学生也比官学中的学生多出数倍。毕竟在实学中可以学到谋生的手段,而且入学的门槛更低,吸引了大批寒门子弟入学。
实学之中不用读经,只是识字时会用到一些,但最主要的还是学习各种实用的技术,比如木器制造、建筑技术、烧制陶瓷等。这其中除了匠户子弟,还有农户中的子弟,他们多是家中的老二、老三等,家中农闲时便往实学中上学,有那灵性足,手脚勤快的,往往刚学出来便被招到各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