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玄甲为营渐成军(2/3)
之后再行招募或者征发就是,普通士卒除非作战勇猛,否则很难得到升迁。即便是升迁,不当到校尉或是偏将之类,在军中也没有什么前途。
如今又是战乱频繁的乱世,别说校尉偏将了,便是朝廷册封的有名有号的将军,这些年死的还少吗?
费时费力的教会那些士卒识字,战死了岂不是白白费力?
对于众人的疑惑,刘琮并没有给出太多解释。有些话,站在他的角度还真不好宣之于口。
刘琮深知,任何改革都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根基,并且遭受其抗拒和反扑,如果自己的实力不足的话,甚至会被他们连骨头带皮吞得一干二净。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商鞅、吴起的下场,还需要别人来提醒自己吗?
即便在后世,还有很多“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家伙,更何况自己在南阳推行的新政,必然要打破旧有的利益格局,建立全新的,完全忠于自己的各级体系呢?
宛城之战中出现的流言事件,其实只是冰山一角,内部的矛盾和斗争,被残酷的对外战争一时掩盖了而已。
对于这一点,刘琮认识的非常清楚,他的对应手段,也早已逐步落下。
政权方面,刘琮主要依靠的是外地来的少壮派,南阳本地的大族豪门,则根据其对自己的态度,采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方式,逐渐强化自己在南阳郡的统治。
军事方面,除了组建完全忠实于自己的军队,大量提拔和任命没什么根基的年轻军官将领,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这个士兵补习所。
识字只是第一步,唯有识字之后,士兵们才能不为上所欺,不为人所骗。在教育士兵识字的同时,一同进行忠诚度的培养。在刘琮的构想中,这些士兵将来若是因年老体弱或受伤退役,就将成为自己的基层行政官员,从而在根基上保证自己的统治。
而士兵补习所教给士兵们的第一个字,就是“忠”字。
在提拔军官的时候,也以忠心为首先考虑的因素。这个忠心自然是对于刘琮而非天子,甚至不是刘表。不过这一点比较隐晦,但响鼓不用重锤,很多人当然明白。
很快,徐庶就回过味来了,对此他倒没有什么抵触的地方。在他看来,刘琮这种做法无可厚非,谁不愿意自己的属下完全忠诚呢?甚至徐庶一度还对此非常感兴趣,认为刘琮这个办法虽然出人意表,却又非常实用。
他发现刘琮对于军队的重视,完全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不但亲自制定了许多军令条例,还时常深入到军中,与各级将领甚至普通士卒打成一片。而军队的待遇在整个南阳郡,可以说非常之高。和普通百姓不同,军中实行的是三餐制,要知道即便是许多官宦人家,也不曾如此。
早饭也还罢了,午饭必定有肉,虽然很少,但油水颇足,徐庶因此都长胖了几斤。
与如此高的待遇相对应的,是非常严格的训练,几乎从清晨一睁眼,各种训练就一直持续到傍晚。刚开始的时候许多人不适应,但冲着那份伙食硬是坚持下来。说来也怪,适应了之后大伙儿便习以为常,若是哪天放假休息,反倒觉得浑身发痒,很不舒坦。
几乎每隔几天,刘琮便会到各军中的士兵补习所亲自上课。
上课的内容,和当初给少年部曲们所讲的大同小异,除了让士兵们了解天下发生的各种事之外,就是要为他们勾画一副美好的蓝图。同时深刻揭露曹操等群雄名为汉臣、实为汉贼的本质。
这些内容有些来自于刘琮的记忆,有些则是正在发生的事,比如今年年初,袁术在淮南称帝……
至于吕布“三姓家奴”,袁绍志大才疏等等评语,更是让没见过多少世面的士卒们,觉得那些当初听起来很厉害的群雄,也不过如此。
就连一向名声不错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