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756.蔓延(2/3)

人医生群里,专门久这一问题做个调查,发现有90%以上医生均认为,主要是三种原因造成:

1、过度医疗,与医生的绩效考核和薪酬机制有关。

有位王医生说了他们科的一件事。

他们科里收了一个术后胰漏病人,他之前在香港某医院做的手术。患者告诉王医生在香港住院时,医生态度特好,每天查房时都认真回答他的问题,让人特感动,觉得香港的医生才是真正的白衣天使,相比之下内地医生就是白眼王八。直到结果出院结账他才傻眼,账单上有三十多万的“咨询服务费”,是按查房时间收的。而自己术后“胰漏”并发症发生后,香港医生又把他转介回北京一医院住院1个月,在北京医院最后账单里,却没有一项是医生咨询服务的费用。

也就是说,在中国,不论制度还是人们的观念,都把医院当做一个公共服务机构,医生提供知识技术服务就应该是免费的,只有药品和器械这种消耗品你才可以“零加成”,或象征性的收一点费。

而事实上,医院早就自负盈亏了,没有多少实际财政支持。医院要盈利,只能从药品和器械上做文章。所以,多收病人,多做检查、多开药,多做手术,就成了提高收入的一种途径。

而你想不到的是,医生利益驱动造成的过度医疗,大家普遍觉得似乎只有中国医生用药、检查、手术是利益驱动的,其实并不是。在国外也一样。比如美国,一半的剖宫产、四分之一的子宫切除手术、五分之一心脏起搏器手术都是不必要的。过度医疗,这是世界性的现象,只要是医生的收入是和自己付出的劳动相挂钩的,那么这种现象就是没法避免的。因为,这与医生职业道德无关,而与薪酬方案设计密不可分。

也就是说,过度医疗的问题,不是医生职业操守的问题,而是个职业定位的问题。从本质上讲,赚四块和赚四万块的人都是商人,他们只有赚钱能力的差异,并没有改变无商不奸的事实。所以要想彻底避免过度医疗,唯一的办法就是杜绝市场行为,让医生只是医生,不能是商人。

现在,官方已经不再避讳谈过度医疗这个问题了,说明医疗制度的一些不合理性已经看到,未来肯定会有所改变,但改变的过程也肯定会伴随争议。比如提高医生门诊、手术、查房的费用,提高医生的阳光收入,一定会有人抱怨。但水不为石而阻,最终的方向一定是变好。

2、过度医疗界定和界限非常模糊。

因为过度医疗很不好界定。虽然我国很多疾病都有规范的诊疗指南,但是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当患者出现特殊情况时,医生不能不管,因此可能会有一些调整方案。这些超出诊疗指南的尝试性探索,就成了是否为过度医疗的模糊地带。

比如一位癌症晚期患者,国内已知的治疗方案都已经用过了,但仍然无效。患者得知当时国外的一家药企正在进行一款新药的临床试验,据说疗效不错,但药还未上市。患者又特别想获得这款药治疗,这时医生超指南给患者用药,算不算过度治疗?

还是举上海陆巍和北京张煜事件,这起事件引发网友热议之后,在一篇报道的微博下,有一条点赞最多的留言是:“好好调查一下!既不能寒了医生的心,也不能寒了患者的心!”

不得不说,引入深思,耐人寻味。

3、过度医疗与医患信任坍塌和医患矛盾增剧有关。

多年来医患纠纷和矛盾的累积、激化,导致医生为避免医疗风险和诉讼风险,采取了一定程度的防范性医疗措施。

比如,一万个指尖发麻有针刺样疼痛也不见得有一个是心梗的,难道心电图就不做了么?万一第一万零一个是心梗,是不是误诊漏诊,庸医害命,草菅人命的锅全要扣过来?

人体是个复杂的系统,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