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444章 善后与追查(2/2)

陈公子迟迟不见离别,想必是谈得投缘,她的心里,多少有一些说不出来的酸醋滋味。

“请吧陈公子,吃了这碗百合莲子羹再回去吧。”刘玉芳像个主人似的发了话,言外之意就是下了逐客令。

“多谢,恭敬不如从命。”陈天华微微一揖,便用小汤匙有模有样地吃起了莲子羹。

一小汤碗莲子羹,就是装斯文也花费不了多少时辰,陈天华一会就吃完,他起身并躬身作揖道:

“文雄先生,鸾蓉姑娘,多谢二位深情款待,陈某在此作别,后会有期!”

“陈公子请便。”刘玉芳起身回礼。

鸾蓉则非常殷切地送陈天华下楼,在阁楼下作揖告别,“陈公子一路走好,有空请过来坐坐。”

她的话相当于给了张绿色通行证。

“多谢姑娘盛情,后会有期,陈某告辞。”

陈天华款款走出红袖书寓,鸾蓉姑娘是望眼欲穿,直到他转弯消失,这才回到阁楼二层去。

门口,侍卫长飞鸽的马车过来了,他掀开车帘一跃而进。

“驾…”随着一声吆喝,马缰绳一抖动,马车的的得得奔跑着离开。

游离在红袖书寓四周胡同里,那些各种身份,不同使命的暗探们,也悄然离去。

……

光绪三十一年,农历十月底。

武昌汉阳门码头。

这天上午十点钟左右。

长江上浓雾已经完全散开,红彤彤的太阳就像停在江面上方一般,但寒风凛冽,阳光照射在身上,只是温凉的感觉。

汉阳门码头上热闹非凡,各种进出的游轮汽笛声、人群吆喝声、吵闹咒骂声混成一片。

武汉三镇,四周长江、汉江等各种水域环绕,这里码头林立,规模以上的大码头、洋码头,有七十余个之多。

所以,码头文化,码头经济,码头帮会是武汉三镇的一大特色。

尽管入冬了,但汉阳门码头四周的人流,依然是熙熙攘攘,当地批发果蔬的小贩、拎着扁担兜售力气,来自巴蜀地区的川军苦力,和摆渡口赶着谋生的人群,混杂在一起聚成复杂的人流。

码头外面空地上,更多的是拖家带口的逃荒者,小蜷缩在路边放一只破碗乞讨,瘦骨嶙峋奄奄待毙的来自黄河以南的灾民。

清末年间的武汉三镇,是大清国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它占尽铁路与水运两大优势,所以,这里的商贸和产业经济异常发达。

汉口又是除上海,天津之外,大清国的第三大外埠口岸城市,汉口租界也是异常繁华。

/64/64592/18277215.htl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