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与《周易》(三)(7/9)
,是桓公的小儿子,文姜所宠爱的儿子。怀孕时,妊娠始动就占卜,卜人报告说:‘生下来就有好名声,他的名字叫友,成为公室的辅佐。’等到生出来,和卜人所说的一样,在左手掌上有个‘友’字,就以此命名。后来在鲁国立下大功,受封在费地而做了上卿。一直到文子、武子,世世代代增加家业,不废弃过去的功业。鲁文公去世,东门遂杀死嫡子,立了庶子,鲁国国君在这时就失掉了国政,政权落到了季氏手中,到这一位国君已经是第四代了。百姓不知道有国君,凭什么得到国政?因此做国君的要谨慎地对待器物和名位,不可能随便拿来借给别人。”
赵简子问鲁国鲁君失政,政在季氏却百姓并没反对,问是何道理?儒家认为春秋是个礼崩乐坏时期、也是政权下移的历史大变动情况,君臣易位并非偶然。史墨回答赵简子所问的问题时,却能够以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并通过所讲述社会人世不同现象道理,以及引经据典来回答说明赵简子题出的问题。先引周《诗》里的句子,肯定自然界可以“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变化,所以人类社会“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也属正常现象。接着史墨又引用《易》书里(并非《周易》)《大壮》卦符号里八卦取象的认为,来说明君臣易位的正当性。
“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壮》,天之道也。”这是以《大壮》卦里八卦取象所为人臣权势凌驾君主之上。如晋代杜预 注(为《左传》一书作注):“《乾》为天子,《震》为诸侯而在上,君臣易位,犹臣大强壮,若天上有雷。”
因卦术上的卜筮工具六十四卦符号里《大壮》卦里的八卦取象是“乾下震上”,上卦为《震》卦为雷象,下卦为《乾》卦取象为“天”、“君”等,故说“雷乘乾”。
史墨所认为“雷乘《乾》曰《大壮》,天之道也”。“天之道”,亦即是天经地义的。史墨是借用了《易》卦象的交互换位现象以此来对鲁国政局变化作了解析,并肯定了这种变化的合理性。
从自然现象来看“天”应是在“雷”之上,《大壮》的卦象却是雷在天之上,出现了转化。无论一些自然与社会现象相互转化也很正常。史墨也认为这种相互转化是“天之道也”。从社会现象来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君和臣的地位并不是永恒不变的。从自然现象来看,高山可以变成深谷,深谷变山陵。史墨这里的这种解释是立足于人文主义的理性而毫无巫术迷信色彩,完全与占卜是相对立的理性思想。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这一段话里记载引用“易卦”内容,是史墨(史 墨:春秋时晋国大夫。姓蔡,名墨)回答赵简子(赵鞅世称赵简子,又名志父。春秋末年晋国六卿之一,后是战国七雄中赵国的奠基人)问话之一,不过既没有用《周易》这一名称,也没有引用《周易》里的内容,而是出现另一种称法《易》卦,又是通过八卦名称,而论说事理的。史墨就是史官,史官就是专掌占卜的官,自然引用《易》卦来说事理。同医和引《周易·蛊》中符号上的八卦取象,“风落山”之为《蛊》,是一个说法。不过医和没有史墨的说法明确,而两者所称的名称也不同。一个称《周易》,一个称“易卦”。史墨的“在易卦,雷乘乾曰大壮,天之道也。”这是一种新说法。这是“八卦”纳入六十四画符号里,变成了六十四卦符号称法,为卜筮工具符号的一种称谓。
史墨通过《大壮》画卦取象得出“天之道也”。这里的“天”是乾卦的取象。这都是史巫卜筮过程发展出的东西,本不是《周易》一书原创的内容。到春秋后期已开始把八卦这种本是筮术的东西混淆与《周易》一书。又被史巫直接按八卦取象引用来说事理。虽然与卜筮不一样,但用的是筮术里的卦说来说事情,与引用《周易》内容称谓是不相同的。史墨本身就是一位史官,是属史巫的身份。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