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两百五十二章 潜移默化(2/2)

上口的赵国文字,这就叫文化输出。

历史上秦国为什么二世而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吃撑了,虽然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文字等等,然后迁徙六国富户入关,将秦国士卒就地安置,想要把六国之民全部变成秦国之民。

但是打下来的地盘太大了,根本消化不了。

最后不仅没有把六国之民变成秦国之民,反而把跟着秦国共赴国难的老秦人搞没了!

始皇帝在的时候,还能凭借自己的威望压下去,始皇帝不在,秦朝直接升天了。

如果秦国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秦国的优点输送到其他地方,让各国百姓认同秦国,王业将会少很多麻烦。

比如一个普通人,通过一步步努力,得封上卿。

或者是一个贵族抢占普通人的农田,在秦法的公正下,弱者没有任何损失,反而贵族遭受到了惩罚。

将这些事情用秦字写成故事刻在食盐、酒的罐子外面,再编成歌谣让商人到处传唱。

长此以往,大家不仅会秦国产生向往,甚至还能简单的认识几个秦字,日后一统天下的时候,也会多一份认同感。

就像赵国的商人到魏国,闲谈的时候都会说赵国和魏国互为兄弟,这么多年互帮互助,赵胜的夫人是魏王的姐姐,魏王的弟弟现在在赵国的相国,深受赵王的信任等等。

绝口不提两国之间的龌龊,赵国都城邯郸都被魏国攻下来了。赵国联合齐国和秦国,硬生生把魏国从霸主之位打了下来,几个月前两个国家还干过仗等等。

顺带告诉魏国的百姓,赵国的生活好,帮官府干活也有钱,上战场立功绝对没有人敢克扣封赏,以后孩子还有机会读书等等。

卖给他们的农具是按照赵国的尺寸打造的,煤炭是按照赵国的重量标准卖的,农具上面还刻着赵国的文字,装煤炭的袋子上面也刻着赵国的文字,全部都是简单易懂的。

再加上两地语言又差不多,长此以往,魏国百姓怎么可能不对赵国产生好感!

如果有一天赵国把魏国打下来,推行赵国的制度,魏国的百姓会向反抗秦国一样反抗赵国吗?

不可能的。

很多事情不能等到打下来的时候再解决,很早就应该布局。

而且赵括敢保证,天下绝对没有人发现他这个计划。

别说是战国,就是后世,在国外迅勐的文化输出下,又有几个人能发现。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