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十七章无形的财政枷锁(2/3)

学说,有欣赏的,有排斥的。

朱允炆对于何夕很多具体的办法,是很看好与在乎的。但是对何夕最近搞出的民意天意之类,却是极其排斥的。

无他,天意从来高难问,谁也说不出清楚,具体的天意到底是什么玩意,这就让皇帝有了上下其手的空间,皇帝操纵天意很简单。所谓的祥瑞,史书之中出生的那些异象等等。

这些东西,古人不知道是假的。

只是愚夫愚妇不知而已。

而天下最多也就是愚夫愚妇。所以天人感应,是与愚民政策想对应的。即便所谓的教化,未必不是愚民政策的一种。

很多皇帝对祥瑞很排斥,但是能做的仅仅是自己不许下面献祥瑞,而不是完全杜绝,就知道皇帝本身其实也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的。

但是民意这家伙就不一样了。

其实民意这东西与天意一样,没有所谓的天意,自然也没有绝对的民意,毕竟众口难调,让天下人有一个统一的想法,也是很困难的。只是某些将自己的意思包装成民意确实很容易的。

这就是天意与民意的区别。

天意,皇帝自己操纵很容易,最多与士大夫争夺诠释权。

而民意,这东西皇帝操纵很难,但是士大夫们操纵却是很容易的。这让皇帝权力受到威胁。

天不变,道不变,不变者何也?就是皇帝天子这一套,法术万变,所变者何?就是何夕对具体事情的处理,什么工厂了,银行了,商税征收办法了等等。

朱允炆并没有看出来,何夕很多事情,并不是他想与不想的。而是顺势时代洪流的调整而已。

丁显所言,最合他心思了。

用何夕学说之中好的那些,而不用何夕学说之中不好的那些。

丁显说道:「圣明无过陛下,臣也是在陛下的启发之下,才有所得。」

丁显就是照着朱允炆的心思说的。这一句话,也不算错。

朱允炆说道:「那这一件事情该从何处入手?」

丁显说道:「臣以为当从军费上入手。」

朱允炆说道:「请试言之。」

「是。」丁显说道:「臣负责火器的生产,太平铁厂已经全力生产了。但是臣估计一年下来,只有火炮万余门,对应前线,山西,海上等地,依旧不足。而且老式火炮居多,颍国公要的新式火炮却很少。将来也未必能够提高多少了。」

「但是即便这些太平铁厂每月都要补贴数万两之多。而且生产越多火器,其他铁料生产就少了。太平铁厂也就没有其他收入了。时间一长要么增加财政补贴,要么让五军都督府出钱购买。」

「否则,这是难以为继的。」

「这还是仅仅是火炮一项,其他各种类型的军需物资,需求太多了,少府已经支持不住了。但是户部存银,也支撑不了多长时间了。臣不知道方首辅是如何向陛下交代的。但是军改以来花钱如流水,纵然洪武年间,太祖皇帝为陛下留下粮食数千万石,各种金银数千万两,纸钞更有数千万之数,但是这样下去,也是迟早要花完的。」

「陛下,应该让方孝孺给一个方略。臣觉得首辅大人,是给不出一个方略的。到了那个时候,陛下自然用别的办法,这样就不能怪陛下了,只能怪方首辅无能了。」

其实,北京与南京在很多事情上,都是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也仅仅是相似而已,在很多事情也不同。

比如,何夕在武器上,其实让辽东与遵化铁厂额外付出了很多。但是总体上来说,北京这边是记账,然后财政部与各企业之间核销就行了。反正这些企业每年都

要上缴很多利润,双方在价格上压一压,核销就差不多,如果有差别,还有免税等政策。总之,何夕主打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