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九章 大明的货币(1/2)

第九章 大明的货币

或许这个事情很难理解。

其实,这是大明混乱的货币制度的旧账。

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之前,其实一直在效仿元朝的货币政策。也就是发行宝钞。但是很多政策都有滞后性,发行宝钞也是一样的。朱元璋当时并不知道,发行宝钞的结果。他所知道的宝钞贬值,与实际上的宝钞贬值是有差距的。

在洪武十四年之后,朱元璋认真做了调查。发泄宝钞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贬值率。但是即便最高的也折价一半。也就说一贯宝钞,最多能值半两。身很多地方,已经折价十分之一了。也就是一贯宝钞,最多值一百文。

当然了,这种情况与后面宣德正统年间,与面额相差一千倍的贬值率。是相差很大的。

朱元璋极是做了挽回。暂停新宝钞的发行。

最多进行一比一的新旧宝钞折换。

毕竟是即便是现代钞票每年也有一定破损率。明代宝钞质量远远比不上后世的钞票。每年都有损耗。不置换的话。市面上的宝钞根本就不能用了。

这就是朱元璋的决定。

对于自己搞不清楚的东西,暂停,维持现状。

但是朱元璋也放松了一些政策。

在洪武之前,建立大明宝钞体制的时候,是严禁铜钱交易的。甚至大明铜钱也一度停止铸造。至于金银交易也是禁止的。不过,朝廷禁令是一回事,市场规律是另外一回事。

而且大明朝廷的执行能力。也是够呛的。根本不可能深入大明各地。

于是,明面上的宝钞,私下里用金银,形成了两套金融规则。

之前朱元璋是强力打击私下的金融规则,甚至下令,商户用金银交易者论罪。只是在洪武十四年之后。朱元璋虽然没有放宽禁令,但是并没有再给下面官员施加压力。重申禁令。

朱元璋太了解这个时代的官员了。

有些事情,他不督促,不压着,下面人就当成不存在。

所以,朱元璋这一松,从洪武十四年之后,就形成了。宝钞,白银,铜钱杂用的局面。其实不仅仅是这三样杂用。粮食与布匹也在其中。

其实,粮食与布匹在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就承担着货币职能。只是因为棉布大量生产。让丝绢退出了历史舞台的。只不过这种退出也是有过渡的。并不是咔嚓一下,就完成的。

当然了,这种混乱的情况,在不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体现。各有侧重,就海上与南洋来说,多用白银,是因为贵重金属是天然的货币。而金太少。银子才是通行的货币。而且南洋各地,本来就通行用银子。

用银子才能与南洋各国无缝接轨。当然了,南洋各国也有大量的铜钱,都是唐宋贸易的产物。总之,没有大明的宝钞。

朱元璋的默许政策,其实有利于开海的。

但是在辽东却不一样。

首先,辽东是军管,粮食本身就缺乏。而且朱元璋即便再傻子,也不可能给军队发宝钞,以宝钞贬值的速度,那是要引起军队哗变的。所以,军队的待遇就是按粮食算。

官员待遇也是如此。宝钞最多算赏赐。

而且为了缓解粮食危机。何夕主动提出,辽东大木以粮食结算。更是赋予粮食更多的货币属性。

所以,辽东上上下下不能说不用钱,但是更多时候喜欢用粮食。

这种情况在高丽战争之后,有一些改变。因为高丽财富进入辽东之后,也带来大量铜钱。虽然元代就禁用铜钱的政策。但是高丽,日本等地,都有大量中国铜钱。

总体上,也不能改变以粮食代替钱的趋势。

粮食自然没有钱方便。但问题是,辽东百姓稀少,交易频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