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十四章论功行赏(2/3)

何夕根本没有人能操持京师大事。

何夕要的这个人,有能力,有敏锐的政治嗅觉。有心机,有手腕。

何夕在京师的人手,没有这样的人。宋麟,国子监祭酒也算是何夕手中少有的一个重臣。但是宋麟之所以有今日,是因为父亲宋讷的余荫,而宋麟本人不能说没有才华。但仅仅能做国子监祭酒,更上一层就不行了。

苏伯衡,就更不用说了。而今一心编纂史书。本身与何夕的关系已经远了一些。更不要说苏伯衡本身也是文学之才,政坛上的事情,苏伯衡是不行的。

至于黄子澄?何夕倒是想让黄子澄抗大梁,只是何夕发现黄子澄正道有余,诡道不足。

黄子澄专门做一件事情,是能执行好的。但是,独挡一面,有些欠缺。当然了,何夕今日询问,倒不是一定是解缙,不过想试试解缙的斤两。

看看解缙的表现。

解缙沉思片刻,说道:“大人,下官以为刑部这个位置,是一定要拿下来的。大人推行新法,执行是最重要的。而刑部就是关键。刑部尚书如果心中有私,很多事情都不好办。有很多事情,陛下也不好插手。只要拿下刑部尚书,不敢说,进可攻,算是退可守。”

何夕说道:“刑部尚书。不错,只是这个位置怎么拿下来啊?”

何夕觉得,解缙说的对。

不管律法再严密也要执行。当然了,何夕也知道,而今新大明律很多地方,都不能实行,但是有些事情却是可以实行的。其中权衡利弊,就要看刑部尚书的心思,往那边偏了。

如果刑部尚书有意使坏,对新法损害会有很大。

问题是,刑部尚书很重要,但是怎么拿下刑部尚书更重要。

解缙说道:“殿下忘记了一个吧。”

何夕说道:“谁?”

解缙说道:“工部侍郎张度。”

工部侍郎张度就负责太平铁厂的官员,而今已经加衔到工部侍郎的,从工部侍郎到刑部尚书固然是跃迁,算是跃了两级。但问题是,这个时代武贵文贱。文官升迁还没有那么多繁文缛节。

而不是明后期,六部转迁,都有规定的。有前后,六部也要分一个上下。而今从侍郎到尚书,也不过一阶而已。

有何夕支撑,朱元璋点头,这都不是问题。

何夕说道:“张度,不算是我们的人?”

解缙说道:“大人,以为张度是谁的人?”

何夕一愣,沉思起来了。张度是谁的人?这个问题?何夕居然一时间想不起来。这也不怪何夕,比起勋贵那边,根据同乡旧部原则。谈不上泾渭分明,但也有端倪。但是文官那边就比较模糊了。

之所以模糊,是因为朱元璋之前兴起数案,对文官进行清洗。

文官之间很多关节,都被隐瞒在大案之中了。而且张度这个人,好像也没有什么靠山,如果说有靠山,也不会一直没有升迁。

何夕也明白了解缙的想法。

三品以上大员,都不可能立即培养出来的,最少是出仕十几年才能到这个位置,何夕从头培养自然是来不及的。只能拉拢那些根底比较浅大员,为自己所用。

何夕说道:“你的意思是,拉拢张度?”

解缙说道:“以我看来,张度在少府之中,黄师兄其实很尴尬的。不如拉拢张度为我所用,调出少府来。也算是一个助力。”

何夕说道:“不错。”何夕倒也没有想到,张度的位置与黄子澄的关系。

张度资格老,在太平铁厂时间长。已经将太平铁厂经营成一个独立王国了,黄子澄资历浅,黄子澄在家乡读书的时候,张度就已经出来做官了,黄子澄强压张度不舒服,不拿下张度。黄子澄的威信也不存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