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一章诏令出(2/3)

呼。

太监徐正出列说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天下不幸,失朕爱子,储位空悬------」

一听这个起头,无数人都竖起了耳朵。知道这一件事情关系到储位,不由得他们不认真。

只是接下来,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封皇长孙朱雄英为吴王,镇守北京,督造北京工程。封皇次孙朱允炆为夏王,列为内阁佐证。」

此言一出,即便朱元璋的威望,也压不住下面的无数嘈杂之声。

方孝孺也吃惊地看着朱元璋,随即又看向何夕,有些不敢相信。

方孝孺有些看不懂了。

吴王这个封号,是有特别的寓意的。因为朱元璋就是先封吴王,然后再晋天子位的。所以大明吴王一般不册封,就好像是李世民当过尚书令,天策上将军,之后唐朝就没有怎么封过。

而既然封了,那就有特别的寓意。

封朱雄英为吴王,似乎是一个册封太孙的前奏。但是随即一杆子将朱雄英打到北京,去督造北京城了。这是皇太孙的事情吗?自然不是。

而封朱允炆为夏王。这倒没有什么。列入内阁之中。这也是培养太孙的手段。这天下之大,难道有两个太孙?

方孝孺心中一动,暗道:「陛下,是在养蛊吗?」

这一段时间,方孝孺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些看不懂。

方孝孺很明白,朱元璋看他不顺眼。让他当内阁首辅,应该是权宜之策。当时没有人能代替他的位置。但是他成为内阁首辅之后,立即失去了秘书监的控制。

同时,内阁之中塞进来几个老臣。全部是那种资历老,经验丰富的老臣。宋濂如果在,或许能压制,但是宋濂已经不在了。

方孝孺根本不可能完全控制住内阁。

甚至让方孝孺一直担心,这是朱元璋对下手的前兆。等朱元璋培养出来,能够接替他的人选,就是他方孝孺下台的时候。

方孝孺并没有坐以待毙,他这一段时间,一直培养后继之人。毕竟方孝孺对权位不能说没有贪恋,总体上,贪恋并不深,他更想要维护的是圣学之道。

他自己被代替重要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圣学在朝廷上不可被替代。

对于,朱允炆忽然被朱元璋看重,每天都要去伴架,去聆听朱元璋教诲这一件事情,方孝孺也很迷茫。朱允炆这个人如何?方孝孺也是知道。

看似老实,其实不老实。有小聪明,但不能理解大智慧。

看似老实,兄友弟恭,孝顺,礼贤下士。等等。做得极好。但是朱允炆从很早就与朱雄英有夺嫡的想法,这本身就是对儒学体系的背离。

如果说,朱允炆真是一个君子,他就不应该与哥哥争夺储位。

另外从朱允炆接近什么人,也能看出来。朱允炆与丁显走的特别近,而丁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方孝孺看来,丁显这个人也是一个小聪明,没有大智慧。

很多人并不懂,虽然看上去打破规则,能给自己带来很多利益。但是如果没有颠覆规则的能力与打算,遵守规则,看似迂腐,其实最大利好。

丁显显然不明白这一点。

丁显多年前背刺何夕,那就罢了。就当他年少不懂事,但是而今丁显在做法,看似去很是灵活,办法很多。却不知道,这样做,在下层的时候可以,到了最顶层就不一样了。

方孝孺的政见与何夕的政见,都是旗帜鲜明的。其实方孝孺与何夕的资历都不高,比他们资历高的人大有人在,但为什么,他们两个人却地位越来越高。

一方面是

因为各种机缘巧合,方孝孺有太子与宋濂的铺路,何夕有朱元璋的扶持。另外一方面,就是两个人旗帜鲜明的打出自己的政见,吸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