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五十一章第一条正式铁路(2/3)

,何夕不觉得大部门勋贵会拒绝自己的提议。

无他,赚钱吗?谁的钱不是赚。

更不要说这些勋贵们在朱元璋在的时候,不敢造次。朱元璋对他们下手,固然是有些过了。但是他们决计不是大明皇室的忠臣,不管是朱雄英还是朱允炆都是一样的。

所以,站那一边是一回事,赚钱是另外一回事,留后路又是另外的事情。

明面上的战争,要打,私下的人心之战,也要打。

------

北京乾清宫中。

何夕将自己的铁路计划,一五一十的说给了朱雄英听。

朱雄英微微皱眉说道:「如此说来,铁路最重要的是铁轨与枕木了。这够吗?」

何夕说道:「自然够,其实这几年北京与辽东钢铁产量一直处于过剩的情况,如果不尽快找一个出路,各地就由关闭铁炉了,至于枕木,辽东那边的木头不要太多啊。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解决大问题了。」

有时候,何夕也觉得朱元璋说的太对了。

大明需要一场战争,没有一场战争的洗牌,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

何夕对这一场战争有些迫不及待的原因,也是因为重工业部门生产开始过剩了。在北京城修建之中,大规模生产水泥,钢铁,砖石等等。而北京城修建完毕之后,何夕一直推进河北水利工程修建,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北京的水利工程需要修建,否则根本不可能达到唐代水利的水准。但更多是因为,钢铁厂,水泥厂产能过剩了。

毕竟布匹什么的,还有销路。但是钢铁的销路在什么地方?

前文说过,这些工厂主,更喜欢加人力而不是增加机械。而大量农用机械,根本卖不出去。能消耗钢铁的,也就是营造了。还有战争。

其中营造是不可持续的。

一方面,经费有限。另外一方面,朝廷如此大手大脚的花钱,也是不能理解的。

说白了,大明朝廷根本就是农业社会静态管理制度,他根本无法理解工业社会种种产业波动,已经该如何管理。

何夕如果不干预,钢铁业必然萎缩,大明钢铁产量会有一个大下坡。或许可以等看不见的手自然调节。但是那没有几年,甚至十几年,钢铁产量是不可能回到现在的。

毕竟而今的钢铁产量,几乎是何夕用一座北京城营造而催生的。

本身就不正常。

而何夕没有时间去等下一个高峰。

他必然想有更激烈的手段,推进产业革命,只有这样才能维持重工业高速发展,带动整个大明工业的发展。

所以,这一场战事,北方等不及了。而南方也受不了了。

朱元璋也是看明白了这些,才在临终的时候设下这个局面。

朱雄英有些理解,有些不理解。朱雄英说道:「姑父的决定朕知道了。只是朕希望,下一次先听姑父禀报。」

朱雄英这是隐晦的表明,朱雄英对何夕先斩后奏的不满。

何夕立即起身谢罪,说道:「而今内阁不齐全,朝廷章程全无,上下混乱无比,这才有了这样的疏漏。还请殿下降罪。」

朱雄英说道:「事急从权,朕知道。姑父说得也对,也该说说内阁的事情了。」

何夕说道:「殿下属意谁?」

朱雄英说道:「姑父为内阁首辅,还是姑父说说,你属意谁吧。朕一概准。」

何夕说道:「多谢殿下信任,臣如果一人在内阁,也是没有办法办事的。杨士奇负责北京各方面有年,是一个能臣。而今后工商业,也是发展的重点,唯一工业可以强国

,臣让杨震负责。其余的人选,就任殿下安排了。」

朱雄英一愣,说道:「就这两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