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三章一人兴邦(2/3)

只是很多时候胜利的影响未必都是正面的。还有负面的。

如果单单是耿炳文胜利也就罢了。而傅友德在安陵堡之战大胜,更让很多人有其他想法。觉得北京是不是不行了。

朱雄英沉思片刻,说道:“姑父的意思是,晋王叔。”

何夕说道:“然也。”

晋王也是这样觉得的。

这个消息对晋王可不是一个好消息。

无他,晋王其实希望这一战,长长久久地打下去,不希望任何一方胜利。如果可以的话,他还希望南军有一场大败。从而保持他晋王在太原的独立性。

耿炳文。赵庸这两个人行动缓慢,与晋王有着相当重要的关系。如果不是南京局面稳定,晋王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耿炳文这一次进攻,都未必能够成功。

晋王更是以支援耿炳文的名义。令晋王世子坐镇太原,他带来数万大军来支援耿炳文。

这不支援还好。一支援何夕立即觉得西路南军的威胁大减了。

毕竟打仗归打仗,一旦打仗之中其他因素太多了。胜利的可能就小了。

朱雄英说道:“那姑父的意思是,先攻西路军?”

何夕说道:“并不是,傅友德是天下名将。他不会坐着不动,上一次是荥阳侯辜负了颍国公。否则而今就不是这个样子,说不定,南军的兵法就在天津了。”

“正因为傅友德在东,我们只能先与傅友德决胜。而不是去处理耿炳文。”

朱雄英沉吟片刻,说道:“朕明白了。我们攻傅友德,耿炳文基本想要支援,恐怕一时间也不行。但是傅友德想要支援耿炳文,却是一句话的事情。”

“想要挽回局面,最重要的是,避免两军合力。所以先进攻傅友德。”

何夕点点头,说道:“陛下圣明。”

其实何夕并不觉得朱雄英说得对。因为朱雄英显然对战场,并没有一个直观的理解。原因很简单。战争场地是有限的,就好像叶沈与傅友德在安陵堡北边一战,其实傅友德的人数是多余叶沈的。但是双方人数似乎势均力敌。那是因为,战场就那么大。再多人摆不开了。

傅友德从后面指挥军队搞迂回,其实也是一样的。沿着运河两岸,固然是大平原。但是作为一个将领,他的指挥能力,这个时代军队通讯能力,都是有限度的。

决定了军队能摆开多大,即便地形上没有限制,军队战斗也不可能无限制地铺大饼。

傅友德很明白这一点,于是他没有要求后面的军队与他汇合,而是分散兵力,两路迂回,建立新的战场。

也就是说,傅友德手中的兵力之所以不增加,是因为增加更多,只会增加后勤负担,对于战事本身并没有什么作用了。甚至还有副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杨广攻高丽是一场灾难。

并不是说高丽人有多难打。而是隋军自己的后勤压力压死了自己。

当时的辽东到处都是沼泽,根本不能承受这么大后勤压力。唐太宗攻高丽的时候,几万人的后勤都很吃力。更不要说,隋朝几十万人了。

也就是说,傅友德与耿炳文两军汇合,本身就符合兵法。傅友德决计不会做这样的蠢事的。

但是何夕给朱雄英说这个做什么?

一时间,他也给朱雄英说不清楚这里面的事情。他当务之急是安抚朱雄英,让朱雄英重新建立胜利的信心,从而今进行下一步动作。而不是给朱雄英上兵法课。

朱雄英听何夕夸奖自己,果然有些高兴,说道:“那姑父准备,怎么对付傅友德,叶沈他到底行不行?换不换将?”

何夕叹息一声,说道:“以臣之见,还是叶沈吧。叶沈虽然败给了傅友德。但是能在傅友德面前全身而退,也不是寻常人可以做到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