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婚礼(上)(1/2)
一九六二年,农历的三月初十,阳历的四月十四号,终于等来了林颖的生日。,因为这一天不止是林颖的生日,这也是二位新人领证的日子,三月初十是个好日子,适合结婚.会亲友.出行.打扫.合婚订婚.交易.订盟.安床.纳畜。
张凯跟林颖手牵手来到了民政局,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二终于拿到了属于二人的结婚证。
新中国成立初期,结婚证书在版式和文字上大同小异,但图案风格百花齐放。
一类是传承传统文化色彩的吉祥纹样,另一类是反映了新中国、新社会和新婚姻法的风貌。
这个时期的婚书图案有的延续了民国时期的传统,莲花、鹭鸟、芦苇一起出现的纹图,称为“一路连科”,意味一路荣华。
1955年,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发布《各省市可以根据当地实际需要自行拟定婚姻登记办法》,制定了统一的结婚证书式样,规定了尺寸、版式特征、文书格式、公章内容,但花边花纹还可以自行选定。“或许它的寓意原本就是这样的——一纸婚书,关于爱情的契约。”
二人回到家,高兴的给家人们展示着自己的结婚证,原来今天爸爸妈妈们都没有去上班,一方面是为林颖庆祝生日,一方面是为了二人领证的事。
二人的结婚日子,张爸已经早早地询问过老爷子们了,老爷子们商量了一下,把日子定在了三月十三,也就是阳历的四月十七号。
60年代年代结婚男方想要结婚需要准备“四个一工程”,就是准备一张双人床、一只热水瓶、一个脸盆、一个痰盂。
60年代没有彩礼一说,都是说聘礼,那时候最时髦的定情信物是 像章和《 语录》,然后男方就可以提着礼物来女方家提亲啦,物质匮乏的时代,一切从简,聘金4元,聘礼2斤糖,这就算是好的了。
60年代结婚的时候,还要有准备的三大件,就是床,桌子,椅子,其他还有一些4件套被子等等,这时候婚礼比较低调,因为大家的资金条件也不是好。
60年代的婚姻虽然简单却富有革命色彩,婚礼都是在晚上进行的,白天需要干活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
基本的程序就是新人合唱《东方红》或者《大海航行靠舵手》,不会点才艺还不好意思结婚了;接着就是对着屋子里正中悬挂的 画像,鞠躬行礼三次。
60年代谁家里还没两张 画像,随后就是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高声背一背 语录也是不可少的;再然后就要招待客人了,分发喜糖,没有喜糖就一人一碗加了鸡蛋的面条。
借着这个双喜临门的日子,晚上张凯好好的做一顿,大家都吃的很高兴,约定好明天就去下聘礼。
翌日。
张凯早早的起了床,锻炼完吃完早饭,好好的洗漱了一下,换上一身早早准备好的新衣服,梳了个发型。
张凯提着聘礼就去了林颖家,这些聘礼都是张凯自己准备的,本来张爸跟张妈想准备来着,让张凯拦下了,说完自己准备。
张凯准备的聘礼没有太夸张,准备了五十元,五斤奶糖,还有一扇猪肉,还有一瓶茅台。
来到林颖家,看到林颖早早地在等自己了,林颖看到张凯来了,帮着张凯把东西提进了屋。
院子里的那些邻居们,看着张凯拎着的东西,纷纷感叹清泉家找了个好女婿。
张凯进屋,看到林爸跟林妈,正坐在凳子上等自己呢。
张凯赶紧叫了一声“爸妈”。
林爸林妈高兴的应着,林爸林妈看到张凯拿的东西,满意的点了点头。
林爸林妈其实一点都不在意,张凯拿了多少东西,在意的是态度问题罢了。
通过两年的相处,林爸林妈对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