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14章一个悲伤的故事(1/2)

“张总,你说现在,我们大家伙的,做点小买卖,可不可以。”问话的还是李家大哥。

“可以啊,只要你家底够厚,能经得起折腾,完全可以自己干。”

“不过我还是奉劝各位,做生意不是投钱就能干的,前提你得有生意头脑,不然真的会赔个底朝天的。”quai.c0m

“大家伙都忙了大半辈子了,现在也都是儿女双全,其实你们没必要在这方面眼馋。”

“我告诉你们一个发家致富的方法,就是让你们的孩子努力读书,争取考一个好大学,未来他们的成就不可限量。”

“正好我的公司也在招收大学生,如果他们真的从那些高等学府出来,我一定把他们招入麾下。”

“别的我不敢保证,但是万元户还是没有问题的。”

现在万元户也陆陆续续的出现了不少,大家伙也听说了他们的发家史,在很多人看来,他们能发财,我自然也行。

八十年代,第一批富起来的万元户,大都来自农村,靠养牲畜发家致富。

城市里的那些万元户,大部分都是家里殷实,父辈,或者是祖辈是高层领导,这些人脉宽广,做赔了有人给他兜底。

还有一些,就是靠灰色收入发财的,这些人就是早期的黄牛。

这些人发财主要是靠倒腾‘票’发财,就好比买一辆凤凰牌自行车,一百六十块,但是光有钱没有票可是买不了,这就让这些黄牛钻了空子。

这些人有很多的称谓,能力大的那些被人尊称为倒爷,下面还有别的称谓“小捯”“小倒儿”“黄牛党”“小倒儿爷”“小贩子”“拼缝儿的”“虫儿”

还有一批人,这些人是来自监狱的犯人,这些人因为有案底,所有的工厂拒绝了他们,他们为了生存只能自己做买卖。

这里面唯独大学生创业特别少,至于为什么,因为国家需要他们啊。

家庭不殷实的大学生,基本上都跟国家走了,或者分配到了工厂里面。

有条件的纷纷出国了,这个年代的大学生都有一个美国梦,都想去美国去看一看,考托福的人一年多余一年,这是典型的人才流失。

这些人很多都是一去不复返的,张凯前世看过一条新闻,有一个漂亮的女孩,家庭非常的贫困,但是在女孩的自强不息下,因学习成绩优异,很容易考取了托福资格,去了德国。

这一去就是二十年,渺无音讯,国内的父母急坏了,找到了北京,在多方打听下找到了外交部,希望能帮他们找回自己的孩子。

在德国任职的外交大使,联系了德国的警方,希望帮忙找一下这个漂亮的姑娘。

姑娘最后找到了,但是姑娘并不愿意回国,去见自己那贫困的父母,姑娘也在德国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不管大使怎样劝说,姑娘的心意始终坚定,大使也是无奈的把这条信息传回了国内。

当外交部的官员拿到这条信息的时候,看着经历风霜的二老,始终无法开口,告诉他们这个不好的消息。

在两位老人的一再追问下,官员才把消息如实的告诉了二位老人。

两位老人听到这条消息以后,对他们打击很大,官员怕二位老人悲伤过度,当开口劝解的时候,官员突然发现自己哑口无言,自己所学的词汇,并没有这方面的知识。

老人反而安慰官员,让他不必太自责,女老人说道,只要孩子还活着,我们就放心了。

两位老人坐上绿皮火车,回到了自己的故土,家乡的父老乡亲,询问女孩的消息,二位老人说女孩在德国生活的挺好,又是什么五百强的高官,一年赚多少多少钱。

父老乡亲透露出了羡慕的眼神,只有二位老人知道,这是谎言,如果如实说了,女孩会被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