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 342章 资金到位(1/2)

正如何雨柱所料,刘秉湘最后还是同意了他另起炉灶,到东北单干。

不过她也有要求,她对何雨柱说,就这两万块,多了没有,不管你能不能实现自给自足,往后厂里也不会再给你一分钱,真要揭不开锅了,自己想办法。

其实刘秉湘也有难处,现在厂里已经处于停工状态,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恢复生产,而且这期间厂里所有的开支上面都不管,各单位自行负担。

工厂可不比小单位,你省着点儿花,说不定还能挺到过年,这千人大小的厂子,一天的开支就能顶得上小单位一年的花销,现在财务上也吃紧的很,能挤出来两万块钱已经很难得了!

而她不知道,何雨柱要这两万块钱,其实也是个借口,要是一穷二白的去了,他手里的东西不好拿出来,拿出来就没法证明,也是个麻烦。

但有了这两万块钱,事情就好办多了,比如买种子、工具、租赁机械设备等等,另外还有工人的工资,虽说让她们去开荒,但一分钱不给人家,是个人都会不满。

当然了,工资可不能照着机械厂的标准来发,几百号人呢,两块钱也不够。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几百号人也不是一下子都到东北那疙瘩去,是分批的!不分批不行啊,你想想,这次行动可是全国范围内展开的,近千万人啊,真要一下子都赶到乡下去了,咱老百姓能受的了吗?

据可靠资料,五六年开始搞下乡活动,直到六六年,也就是今年运动爆发之前,十年间也总共不到一百来万人,而这次行动和之前相比也大为不同。

之前去的那些人,大多数是自愿的,他们是真心想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人,扎根到农村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他们是真正的在创造财富。

而现如今这批人,他们大部都是去接受劳教育的,并不是真心去干活的,其中百分之八十都是来自大中城市里的知识青年,他们过去所接受的教育说白了,就是想坐享其成不劳而获,得到国家给的铁饭碗,这辈子就算没白活。

现在把他们都赶到农村去,谁会心甘情愿?难免心里有落差,现实与理想不符,他们能踏实的下来吗?

答案是否定的,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除了捣乱之外,他们啥玩意儿都不会干,而且还会把在城里搞的那一套,在农村发扬光大,你想想,又是一个十年呢,就他们的破坏力,能给农村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不用想也知道。

只是苦了咱农民伯伯,老实本分了大半辈子,到了还要受他们欺负,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咬碎了牙只能往肚子里咽,别提过的有多苦了。

机械厂也要遵循分批分次的原则,三百号人,先期过去五分之一,也就是六十人,六七年再去剩下的三分之二,也就是一百八十人,而到六八年的时候,三百人才全部到位。

当然了,这期间可能发生什么变化,比如有人会通过关系来躲避这次任务,或者形势突变,再增加配额等等,这都不好说,不过照目前的形势来看,后者的可能性会更大些!

为什么会这样分析呢?你想想,运动毕竟是运动,不是一场过家家,闹一闹就完事了,它改变的不只是一部分人的生活,而是大部分人的生活,这样说吧,只要是个夏国人,你就不能独善其身,其影响之深远你根本就想象不到。

咱们现在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农业又是立命之根本,要是农业受到了冲击,势必给经济带来重大影响,地种不好的话,粮食就变成危机。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想想那一部老农民,青年下乡之后的头两年,他们都干了些什么!外行指挥内行,这庄稼能好的了吗,你说!

一年顶多也就两季,耽误一季就会有很多人吃不上饭,吃不上饭谈什么生产,没有生产,劳动力还是过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后这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