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刺激唐伯虎(2/3)
。>
弘治帝看完后神情凝重,眼眶噙泪,什么是忠臣,这就是忠臣,无论身在何处都在关心着朝廷和社稷。>
朱厚照看着刘大夏,心里痛骂:“后人误我”。若不是自己意外魂穿,想着开海而找到刘大夏询问下西洋档案的事,若不是刘大夏有着正直的清名让自己怀抱一丝希望,这位刚正不阿的老人就要被后人的口水淹没,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而事实上后世的各个野史中,都在指责这位老人,认为刘大夏烧毁了海图档案,导致中国的航海技术倒退三百年,以至错过大航海的黄金时代。后世的人还专门进行了数据比对,若是没有烧毁海图档案,中华民族绝对可以雄霸全球云云。>
现在自己亲历见证,原来所谓的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流传最广的刘大夏烧毁海图档案实际上都是清朝文人胡编乱造,而广大的人民,先天就更喜欢戏剧和野史,而不是严肃的正史。所以,最终留存下来,赢得市场认可的,不是认真考证、存之国史的张廷玉们修的传记,不是有所凭依、仔细拓展的陆树声们的故事,而是顾起元的版本,这个最夸张,最激烈。而后世的信息发达,更让一些不得志的年轻人以此而喷,认为刘大夏烧毁海图等于烧毁了中华民族的未来,也烧毁了这些年轻人的希望。>
三宝太监下西洋的档案还在,朱厚照心里舒了一口气,忙让萧敬安排东厂的人拿着刘大人的手谕赶往山东,护送档案回京。>
君臣三人就着开海事宜讨论起来,一致认为,现在还不是开海的好时机,而且朝廷现在主要的精力应放在税制和户籍改革上,等保定府改革成功后,推行天下让所有人看到改革带来的好处再开海。虽然不能开海,但前期可以做些准备工作,如整顿训练大明水师,建造船厂,造船的材料准备等。>
三人一直谈到华灯初上,意犹未尽,刘大夏的渊博知识、朱厚照来自五百年后的先进理念,让君臣三人获益良多,若是以后有机会穿回现代,朱厚照一定会告诉后人,老>
(本章未完,请翻页)>
祖宗的智慧不可小觑,古人也不像后世说的思维呆滞,食古不化,反而明朝很多读书人的思想很开放,对时政的一些见解往往都有其独到见解的一面,也能去包容新事物,就如朱厚照制作的红木镜和香水。>
在乾清宫用膳后,刘大夏瞥到东墙挂着的词作,凑前一看,词作磅礴大气,豪情万丈,刘大夏看到最后发现落款人竟是朱厚照,回头望向弘治帝,弘治帝点点头,刘大夏再次恭敬的说到:“陛下得此麒儿,实乃皇家之福,也是我大明之福,老夫可以看到不久的将来,大明必将呈现盛世,远超汉唐”。>
刘大夏和朱厚照细聊,直聊到夜幕如漆,刘大夏竟觉得意犹未尽,浑不觉累。离宫的路上,刘大夏每每回味朱厚照的政见,不禁笑声爽朗,开口赞扬:“太子殿下有趣有趣,所思所想实在匪夷所思,闻所未闻,本次进京不虚此行,值得值得”。>
翌日申时,客栈门口,唐伯虎背着行礼抬头看了看京城的天空,来时豪情万丈,去时垂头丧气。“伯虎兄,真的回去了吗?不再考虑考虑?虽说庶吉士不入流,但好歹也是仕途起点啊”,徐经在一旁苦苦劝道。>
唐伯虎摇摇头,“衡父,谢谢你一路的照顾,我已心灰意冷,去意已决,咱们后会有期。有空来苏州,我请你喝酒”。长叹一声,唐伯虎迈步离开,徐经陪在左右,刚走几步,却见前面走来几人,身穿劲服,身材魁梧,鼓胀的肌肉将衣服都撑了起来,几人径直来到唐伯虎面前,为首一人伸手拦住唐伯虎,“唐进士,请留步,我家少爷有请”。>
徐经见有人拦路,他知道唐伯虎性情孤傲不群,怕引起什么误会,忙伸手把唐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