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千零九十八章 立新28(2/3)

的事情来。

而从加长远的方向上说,则是通过这种在安东地区专业和集中性性的产业区域规划布局,来与淮地形成某种互补的共生关系;也是从经济命脉和民生需求上,给变相的捆绑上淮镇的战车。

而相对单一的区域经济和生产结构,也可以变相的减少叛乱和反抗的风险阈值。毕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淮镇主导的宏观调控和资源互补的话,他们大多数就得面临饿肚子或是生计无着的风险和危机了。

毕竟人心也许会随着时过境迁而变,但是既成事实的切身利益,却是没有那么容易被改变的。

然而在这方面,就属于迷样生物所擅长的行事风格和手笔了。这也是她来到淮地之后,通过各种细节上的拾遗补缺和成效追加,给我带来的行政执行力和资源调配上的明显加成和增益。

事实上,就是在我家的后宅里,也有一个专门的负责调研和制定各种经济计划,对工农业生产规划进行评估的部门,在辅佐她相应的日常工作。

为了满足和填补这个方面的需要,这些年积攒下来农学方面的几百名实习生员,还有几十位从淮镇各地抽调过来,或是老练稳重或是年轻富有干劲的官员,组成各级的搭档班子而负责具体的执行和操作。

毕竟相比地势狭长多山的辽西,辽东之地被经营了数百年二三十代人,各种田土、牧场、畜厩、矿产和林木等资源,也已经被高度开发或是发展的相当成熟了。

光是辽河流域的黑土地带,在后世依靠机械化作业和化肥农业,就开发出六千多万亩的耕地来;这个年代虽然没有这么夸张,许多地方还是相对贫瘠的山丘,或是海水浸渍侵蚀出来的沼泽和盐碱地,但辽河两岸日积月累经营和拓殖下来,开发过的田亩也已经达到数以百万计。

仅仅是这一点,已经胜过了我军在淮北道和河南道之间,所占据的小半个黄淮平原了;更别说是淮东六州那些相对分散、破碎的河谷地了。哪怕其中能够被淮镇直接利用起来的只有一半稍多,那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了。

此外根据我所学的现代地理知识,这一带还有支撑后世东北钢铁工业体系的,诸如本溪煤矿和鞍山铁矿之类的浅层大型矿脉,以及铅锌矿、铜矿等伴生的资源;虽然目前还只有有限的开采规模,对于淮地的产业结构也是有益的补充。

再加上辽东半岛上的林木、渔业和晒盐产出,东部丘陵地带的畜牧业和果园、林木,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备选种田暴兵基地,难怪这些上百年下来,安东大罗氏能够以一己之力,抗拒北朝安东行营的屡次侵攻,还能有所反击打得有声有色。

从军事上长期占领,从经济上逐步控制,从行政体制上逐渐替换掉,最后才是文化和心理认同上的融合,以完成对辽东乃至安东道南部的资源整合和消化;这显然是一个多管齐下而整体运作的过程,最少也要数年时间,而且还得建立在没有外力干涉和意外情况下。

但不管将来怎么说,这里总算是开了一个比较圆满的好头,接下来就只能走多远看多远了。然后,就是加紧组织更多的船只和其他运力,从淮地转运和输送补给,以供后续的行动所需了。

这一战打下来通过各种林林总总缴获和抄没,常用的粮秣钱财物资什么的,还是多少有所进项和补益的,虽然目前还是个尽支出的负增长,但是从长远上看还是能够加倍的补足回来的;

因此,反倒是各类的火药消耗才是需要急切输送和补充的大头,光是辽东城下的一连串大战,就足足打掉了携行配额的三分之一还多,各种使用过度或在战斗中损坏的铳炮火器,积累起来也有不少需要修理或予以更换。

紧接着是乘着这停驻修整的间歇,接收转运过来的补充物资和人员,并开始大肆的叙功论赏、抚恤和追赠伤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