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914章 临峙8(2/3)

后军三个军序加起来,也有近三万四千名正佐杂从的军额,外加上同等数量上的民夫,要想全数调动和集结起来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这样我就有了更进一步将时间和期限拖上一拖的理由和借口了,起码拖到天气凉爽一些,瘟疫传播力有所减少,也更适宜行军的初秋,乃至想办法完成周边地区的秋收后再上路。

当然了,经过籍以淮东转运使曾华之手,用珠宝字画古玩等价值不菲的物件,与前来传召并且将留下一段时间的这位大使臣,一番爱好兴趣上沟通和交流之后,我也终于得到一个间接的口和底限。

说是监国那里考虑到淮东的现实困难和条件有限,可以打个折扣先筹出一半来,在短期内尽快输送到亟内以应军前之急,至于剩下的部分可以慢慢的打算和收集。

而参战的准备时间亦是同理,按照这位大使臣的口,前方缺乏的其实不是军额,而是火器带来的打击力度和杀伤效能,以及相应的民夫劳役;因此淮东三军至少也要有一半先行参战,而民夫也要随同物资尽快解送过去。

这就是所谓的“国事权急而恩从上出”的基本道理。

一遍大肆加官进爵封赏淮东的上层,一遍步步紧逼迫使淮东镇抚府,加紧压榨和盘剥地方上的人力物力,以满足军前的需要;这也算是一种上下分治的阳谋手段了。

与此同时,已经走到郑州的淮东派遣部队,除了伤员之外约还有七千多人,就不用再继续回归了;转而下令他们就近寻找和控制合适的要冲,营造修缮为临时的驻守地;然后重新布置防线和沿途粮道,对道路沿线进行更加精细的看眼和测绘,以先遣部队的身份留待本部大队人马前去汇合。

事实上,我还有另一种可行性和做法,就是乘着这个朝廷没有余力也无暇他顾的机会,在淮东宣布自立一方,乃至变相举起叛旗的给深陷泥淖的国朝大军背后捅上一刀,而造成某种既成的结果。

但是经过秘密的推演和预算评估,还是明显弊大于利而得不偿失的结果。

虽然我已经全力动员宣传机器在私下各种场合和机会,变相或是间接的输灌鼓吹,对于怀东镇确立之后,就在不断的削减供给和各种抽血的后方朝廷,各种怨怼和不满的情绪。

但是依旧不能保证这些之下的淮东军民,究竟有多少愿意死心塌地的跟我走上自立图存之路,而不是在思维混乱和对于过往的积威之下,变成或或短的内乱和骚动的因果;毕竟,淮东镇虽然今年发展的不错,但是作为一方镇戍存在的时间和根基,还是有些短浅了。

而在外部环境上,有一定的概率之下,江宁方面惠大局为重,而捏着鼻子默认了我的既成事实,而加以优抚安慰,但是这样得到的东西是后患无穷的,国朝一旦有所余力,必然会全力以赴来拔除我这个开了先例的首逆分子的;

也有相当的概率是决不妥协或是虚与委蛇,然后从都亟道的大军中,分出一部分来组成讨伐军,与淮南行营、乃至刚刚易帜的张邦昌一起,三面包围和夹击我所控制下的淮东。

虽然淮南行营已经是相当的空虚,而张邦昌的部下也不是以善战著称,唯一能够形成威胁的主要还是来自北伐军中的那些善战部伍,但是对于我的淮东而言,仅仅是被陆地上封锁的结果,就已经足够糟糕了,

更何况国朝的水师也不会在海上坐视不管的,虽然他们在初次北伐中同样被严重削弱而至今没有恢复过来,但是用来对于淮东这点近岸水营,显然还是绰绰有余的。

而淮东的经济体系虽然已经能够初步实现自给自足的内循环,但是想要继续发展和壮大的大量资源,还是得通过海外贸易的获利和进出口渠道,才能够维持下来的。

更别说我依旧留在广府的本家,以及相关的产业和利益链所带来的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