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三百二十章布局,刘基(2/2)

举中进士。

只是刘基也是生不逢时,元廷贬压汉人,他虽然考中了进士,但却在家乡闲居了整整三年。

三年之后,才被选派到江西高安县做了一个县丞。

虽说做了县丞,但也郁郁不得志,且不说他的一身才华难以施展,蒙古贵族根本就看不起他。

就因此刘基有了辞官的想法,可就在此时他却被擢升为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看起来他的官是升了,但刘基仍然觉得自己毫无作为。

一者是因为他是汉人的身份,那些蒙元贵族总是无故陷害于他。

二是他自己的主要兴趣并不是在学问上,而是在军事谋略上面。

就因此,在做了儒学副提举之后没多长时间,刘基便辞官回到了家乡。

方国珍起兵反元之后,元廷浙江行省推荐刘基为元帅都事,帮助那石抹宜孙镇守处州。

刘基以为,他大显身手的机会到了。

于是刘基便高高兴兴的走马上任,接着他鼓动石抹宜孙,对浙江的农民起义军采取诱降和屠杀两种手段进行镇压,使浙江的农民起义大受挫折。

对方国珍,他坚决主张用武力解决,并亲自征调军队,还拟好了对方国珍的作战计划。

然而,元廷不想对方国珍动武,只想对方国珍招安。

刘基的想法与元廷的想法发生了冲突,也因为此,刘基被贬为处州路总管判官。

而在他做了总管判官之后,手中就没有兵权了。

没有兵权,刘基就非常失望,失望之余,也就是朱元璋向浙东进军之前,刘基再度辞官回到老家青田。

说实话,若是刘基还留在石抹宜孙的身边,徐达和常遇春能不能打下处州都还难说。

而让徐达关注到刘基的原因,则是因为刘基的诗。

“平时盗贼起成云,厚禄能无愧庶民。樽俎自高廊庙策,经伦不用草茅人。”

诗中刘基用“草茅人”自比,表露了一种深深的失落和怨恨。

若只是因此的话,徐达也许还不会看重刘基。

可刘基的另一首诗则是让徐达刮目相看,也让徐达对他升起了非常浓厚的兴趣。

诗曰:“群盗纵横半九州,干戈满目几时休?官曹各有营生计,将帅何曾为国谋?猛虎封狼安荐食,农夫田父苦诛求。抑强扶弱须天讨,可惜无人借箸筹!”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