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贺礼(2/3)
”
“此为原因之一,原因之二,魏、楚两国刚签了盟约,取得互信很是艰难,若因为不成气候的大乘教导致盟约作废,未免得不偿失。”
对于忠这样的人,驾驭起来要讲权术,不能完全信任他,但很多时候也可以和他分享秘密。
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不远不近,恰到好处!
“大将军说的是!”于忠想了想,道:“狄夏在江城受挫,兵力折损较大,我奉鸾鸟之命,刺探江城战事的详细情报,是否该隐瞒一些,把贵军的伤亡数减少,天师道的伤亡数加大……”
逐鹿营盟约,是徐佑带着楚军一刀一枪打出来的和平,也是两国对峙百年以来,南人取得的罕见的大胜,并牢牢占住了战略主动权。
可是,若狄夏连天师道都打的这么胶着和费劲,会引起魏国朝堂对楚军战斗力的怀疑,并引发很多遐想:比如,徐佑的胜利,是不是侥幸?楚军的战斗力,会不会夸大?要是粮草和兵力充足,能不能再夺回豫州,甚至把关中纳入版图?
毕竟不是每个北魏的重臣们都像元沐兰一样和徐佑交过手,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情报来分析敌人的实力,并由此制定国策,徐佑的胜利,让他们深以为耻,狄夏的受挫,却又点燃了他们的渴望。
所以,于忠打算粉饰狄夏的败果,这本该是秘府的活,他现在用外侯官接过去了,先不说有没有必要,至少态度特别值得表扬。
“不必了,江城战况瞒不住的,你据实以奏,北魏现在主要目标是大乘教,还没空插手益州的乱子……”
二月二十九日,狄夏连破长江沿线多座重镇,顺利包围了江城。天师道在江城屯聚了三万兵力,据探子回报,大多是临时征召的道民,没经过训练,装备也不够精良,守城大将是名不见经传的阴西柳,只知他是鹤鸣山排行第三的大祭酒阴长生的弟子,不知怎的受孙冠看重,突然横空出世,被赋予了守卫益州东路门户的重任。
连番大胜让狄夏起了轻敌之心,抵达江城的当天,没有经过修整和仔细调查敌情便挥师强攻,结果被阴西柳大败,作为先锋的长云军死伤近两千余人,要不是张槐见势不妙,和江子言的奉节军从旁策应,拦住了阴西江的衔尾追杀,长云军说不定会折损过半。
此战,楚军后退了三十余里,于长江南岸扎营。狄夏再作打探,发现江城的三万驻军实际上是天师道多年训练的精锐,弓弩武器甲具齐备,并且江城的防御设施也进行了加固和升级,就像是插满了长矛的刺猬,不仅崩掉了他的牙,还扎得满嘴流血。
兵不厌诈,这没什么,既然查明了敌情,知耻近勇,狄夏于次日再次发起攻击,这次动用了车轮战术,长云军、平江军和奉节军接连上阵,恶战了两日夜,江城如矗立长江里的巨石,任你风吹雨打,自岿然不动。
“阴西柳,到底是何许人?”
于忠道出了他的疑问,江东白鹭在他接手之前几乎被秘府连根拔起,重建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对益州的渗透有限,实在查不到阴西柳的底细。
徐佑道:“此人是鹤鸣山的灵官,向来默默无名,道法和武功都极是平常,被孙冠拔擢守卫江城时,还有人说是阴长生为弟子徇了私情,没想到竟是难得一见的将才……”
“孙冠素有识人之明,果然名不虚传。”于忠感叹了一句,又道:“莫非,狄夏要止步于江城?”他始终直呼其名,不肯叫一声狄大将军。
“那倒未必!”徐佑笑道:“张槐用兵远胜狄夏,若狄夏肯听张槐之计,攻克江城其实不难。”
于忠心里一动,知道徐佑已有破城的方略,且算准了张槐会如何用兵,他远在金陵,却能料敌于千里外,如此神谟,怎能让人不惧?
识趣的没有再问,心里对徐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