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58章 收买人心(2/3)

,都可入郑州户籍,并令各县户曹官员,加紧登记。难民流落郑州后,意外获得一份土地,还得到活命粮食,大部分难民觉得郑州比家乡更好,愿意留在郑州入户。如此一来,郑州竟多了九百多户,四千多人。

此举令泽州、潞州、晋州、沁州和代州等地官员十分不满。户部每年的考核中,人口增减是重要内容,当时劳动力不足,人口增加是地方官员的重要政绩,现在人口流到郑州,政绩自然缩水,这令地方官十分恼怒,纷纷找渠道到开封告状,给皇帝呈送的锦书中有好几份都谈到郑州抢夺人口。

侯云策深为了解皇帝的思维,并不惧怕官员告状。

安抚郑州府的灾民以后,侯云策带着梁守恒以及贺术海东等二十多中亲卫,从郑州出发,先后到了汜水、荥阳、密、新郑等县,查看难民安置工作。

侯云策没有和各县打招呼,都是到了县城后,才下令县令、县丞和县尉一起到难民安置区,以免他们弄虚作假。走了几个县,总体来说还不错,粮食、种子和农具基本到位,虽说房屋大多是临时搭建,条件简陋,基本生存条件已经具备。

九月天气,酷暑已过,秋高气爽,各处荒芜田地基本种上了当季农作物。

中原的粮食生产结构最先以粟稻为主,所谓“北粟南稻”,大武以前,全国经济重心一直是在黄河流域,所以粟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格局到了大武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被打破。稻逐渐取代了粟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麦紧跟而上,与粟处于同等地位,形成了稻、粟、麦三分天下的局面。

除了粮食外,各式蔬菜品种已很齐全。一路上,蔬菜种类之多,远远超出了久驻黑城的侯云策想象,亲卫们叫得出名字的有矮黄、大白头、小白头、葱、大蒜、葫芦、冬瓜、山药、萝卜、鸡头菜等等。

侯云策只认得少数几种。

难民安置情况良好,侯云策心情越来越好。每遇到平坦大道,便和亲卫们一起赛马追逐,战马风好久没有这样畅快地跑过,全力奔跑,把亲卫远远地扔在后面。至少梁守恒,骑术不佳,更是被远远地落在了后面。

不知不觉,一行人进入了中牟地面,荒地渐渐多了起来,不少田土长满了野草。看到此景,侯云策锁紧了眉毛。中牟有难民八百多人,三百多户,不应该有太多荒地。

为探明究竟,侯云策没有进中牟县城,带亲卫先到难民聚集点。难民聚集点位于偏远小村,在梁守恒带领下,侯云策一行人走了近三个小时,才到聚集点。

走到之时,正是晚饭时间。

聚集点临时建了不少类似于棚户的小房子,一个在外面玩耍的小孩子曾在粥场见过侯云策,立刻认出他。一溜烟跑走,很快,一大群人由一名老者带领,迎了出来。

侯云策下马,让众人起来,问老者道:“老人家,在中牟县过得可好。”

老者衣衫褴褛,面带菜色,却笑道:“总算有了安身之地,熬过这半年,明年有了收成就好了。”

侯云策道:“你家分了多少粮食,种子、农具有无?”

那老者道:“都好、都好。”

旁边一个年轻人接口道:“我们这里分的粮食、种子和农具比其它几个县少,粮食每户不足一钧。”

侯云策一怔,按照从各种渠道收集的粮食,分到灾民手中每人约二钧多一点,一家若有四口人,就有八钧到九钧。

“难民实际到手的粮食不多,没有达到分配要求。”侯云策暗自琢磨,随意走进一家棚户,只见一只破烂的瓦盆里全是野菜。

老者跟在后面,见侯云策脸色不好看,解释道:“现在有野菜,就少吃点粮食,等到了冬季,挖不到野菜之时,再用粮食。”

侯云策想了想,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