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5章:父辈足迹(2/4)
上贸易,占据了岁入一半以上的份额,而且不需要花钱购买,只需要按照国际市场价格进行易货贸易就行了。
明帝国每年都要从奥斯曼帝国这里进口高达一千万桶以上的成品油,由于前者财大气粗,连原油都基本看不上了。
对于这门生意,奥斯曼帝国上下自然是举国支持的,因为采油、炼化、运输全产业链都可以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
那些闲散劳动力在产业链的某个环节里找到了工作,拿到了薪水,就不会没事找事了。
所以在当年,石油产业很快便发展成为奥斯曼帝国的支柱产业,而且是第一支柱。
当下世界上产量排名前五的石油炼化工厂,全部位于奥斯曼帝国境内。
与此同时,奥斯曼帝国还建成了一支规模达到五百艘五千吨以上级别油轮的运输船队。
除此之外,还有上千艘风帆油轮,算是辅助运输力量。
不过此时风帆式舰船已经不允许通过苏丹运河了,因为运河地区风力太弱。
依靠纤夫以及牵引机器还比较费事费时,等于耽误蒸汽型舰船通过运河。
一艘风帆舰船在运河地区出现问题,那就可以瘫痪运河一两天时间了。
鉴于运河航运出现的问题,奥斯曼高层已经决定在第二次对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之后,开凿第二条运河。
紧邻第一条运河,但比第一条运河更宽且更深,专门用于同行万吨以上的舰船,万吨以下的船只则走老运河。
易卜拉辛综合了当下局势,以及帝国的岁入情况,想到老朋友的建议,便欣然同意了这个计划。
朱慈烺建议他在合适的情况下,越早开凿第二条运河,就快收回建设成本,尽早实现盈利,因为以后人工费会越来越贵。
等到对神圣罗马帝国取胜之后,刚好可以用大量战俘来挖掘运河,这不是一举两得嘛!
现在运河的收益可是仅次于采油与挖矿,领先于纺织、贩运战马与人口。
随着东西方世界的人口越来越多,海运贸易额也必将越来越高。
届时运河的盈利状况,将完全取决于运河的同行能力。
最重要的是,不论西方世界还是东方世界,想走捷径的话,只有这一条路。
北冰洋航线就别惦记了,在两百年后的夏季都没法摸索出一条绝对安全的航线。
一切的前提是得在战场上取胜,不然这经济实惠型的计划还是扯犊子……
朱慈烺没法向南线增兵,好在易卜拉辛可以内部挖潜。
目标就是之前投靠自己,寻求庇护的鞑靼人,也就是清军。
在归降奥斯曼帝国之后,一大一小两个皇帝只能自降头衔,自称清王,其实就是部落酋长。
易卜拉辛也很大度,同意他们称王,可以不受干扰地自行管理各自的部落,对外宣称是两清部落。
当初东清王为胤禛,西清王为弘皙。
如今距离那场战争过去了近三十年,早已物是人非。
东清王的头衔已经被因真的儿子弘历继承,西清王倒还是弘皙,不过也上了岁数。
曾经雄踞东欧的清帝国拥有高达两千万人口,然而在明帝国的重击之下,帝国崩塌后,所辖人口便急剧缩水了。
经过多年的恢复,直至现在,清酋长国的人口也只有约七百万而已,仅为当年的三分之一左右。
若是加上周边的汉部落、哥萨克部落、罗刹部落,总人口倒是接近一千五百万。
然而这些曾经为大清帝国服务的奴才们,在抱了新主子的大腿之后,便再也不愿意回头了。
那些没能参加第一次讨伐神圣罗马帝国的部落,此番便纷纷请战,易卜拉辛也就顺水推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