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193章 有烟火气的电影(2/4)

绝对的执法过严,观众兴起的观感却完全不一样。

观众席里,一位影评人就说道:“太聪明了,这完全不是一部常规套路的正邪对决电影,果然,莱曼导演拍什么都能玩出新意。”

专业人士的眼光是敏锐的,当观众还沉浸在这段打戏以及打戏中穿插的几个笑料,他们却一下看出这部电影的立意,那就是将很容易失衡的执行界限做一个讨论,并把这个问题能够给出的答案正面偏向警察群体。

警察中有坏人吗?有,不然黑人和白人遇到警察不同表现的段子也不会广为流传,甚至被一些父母拿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让他们见到警察绕道走。

那警察中有好人吗?肯定也有,一个社会很难想象没了维护秩序的体系会变成怎样。

而莱曼想表达的就是要分开看待一件事,一棍子全打死从来都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

再者,最简单的一个立场是——大部分民众对犯罪是零容忍的,这也是为什么凯奇痛扁走私人员,代入着看的时候,只会兴起爽、痛快,哪怕是笑这类的情绪,不会兴起什么同情。

同情犯罪,别搞笑了,美国警察执法出现的一些负面影响,大部分都是因为歧视而导致的区别不公问题,就像一些白人极端主义者,他就是看不爽除了白人之外任何肤色的人,就是要给其他族裔一点颜色看看,带着这样的执法思维,很难不搞出事。

至于利用不那么正途的手段堪破犯罪团伙,是不是抹黑警察?民众又不蠢,心里都有数。

那些犯罪心理学,行为分析学早把这一点分析的透透的,想成为破案率高的警察,肯定不是全都按照警察手册行事、想事的人,比奸人更奸不是说着笑的,什么钓鱼执法、上下线钓,监狱钓,伪装钓,卧底钓……只要结果正义,手段没那么伟光正其实不重要。

还是那句话,正常人都不会同情犯罪。

回到电影本身,小小的一出走私戏码后,就立住了观众对凯奇所饰演的警察这个角色的好感,正是这部电影能够卖座的基础。

在此之前,好莱坞对警察元素的刻画也是比较广泛的,斯科塞斯拍过、大卫-芬奇拍过,也诞生过《肖申克的救赎》、《非常嫌疑犯》、《正午》、《局内人》等高分经典。

可纵观这些电影,大家也不难发现,警察形象在这些作品刻画的比较负面,《肖申克》那个监狱长就不说了,大家都差不多是直指警察中有“坏人”,甚至像《撞车》中对警察的刻画,都没有跳出负面印象,带着对区别不公的奚落,对某些现象的拷问、嘲讽。

这种刻画有没有问题?没有,有些事出现过就别怕电影人取材、艺术加工,它们的高分都是观众评出来的,的确刻画的好,感同身受。

但《大人物》却换了种方式描绘警察这一形象,主角有自己的家庭,人到中年还为房贷忧心;

办完案歇脚,脱下袜子闻闻,发牢骚奖金一点点;

工作起来没日没夜,饭都不能三顿按时吃,还总是受伤。

“他”混不吝,又奸又诈,却有正义感有侠义,能利用规则打倒罪犯,也能跟上司顶牛,会点拳脚,打架能拿武器却绝不空手。

这样的一个小人物,这样的一个很普通的警员,就像是那些社区警察一样,他们也是人,也有生活,并不高大上,也并没有那么无耻,还算对得起自己身上的警服。

莱曼通过影片的细节塑造出来的,就是这么一个角色,天然会被观众喜欢的角色,也是那么多警员中的一种,认真工作,活得像样,这是《大人物》跟“描述负面”警匪戏剧的那些作品不同的点。

当然,主角立住,观众有好感只是个开始,电影是需要情节冲突引导观影情绪的,否则从头到尾都是着重于凯奇一人,那就是传记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