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752.以毒攻毒(2/3)

究显示,当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累积到至少20处突变时,恢复期血浆和疫苗接种后血浆都将完全无法中和携带此种刺突蛋白的假病毒。而目前测序所获得的r株中则存在32-34处刺突蛋白突变,且其中相当一部分突变对刺突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尚未明确,因此,尽管r株的免疫逃避效应仍然是未知数,但其“上限”很可能超乎我们的想象。

r株突变的分散性、复杂性,以及目前为止所展现出的传播能力,均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很多人担心,r株可能会突破我们当前靠疫苗建立的“免疫屏障”,对防疫工作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在新冠病毒抗病毒药物研发如火如荼的今天,更有人对抗病毒药物对r株的有效性表示怀疑。不过从当前的情况来看,r株并非“无法攻克”,它在新冠病毒大流行中的发展,很可能取决于我们对疫情的重视程度。

首先,尽管r株相比于株有着更复杂的突变特征,但正如体外研究所提示的那样,突变越复杂,病毒的生存能力可能就越差,而且,r株中新发突变对病毒传播和生存的影响目前尚未能确定,因此在进一步的研究出炉之前,r株能否“支撑”起一场流行尚无定论。

其次,“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更复杂的突变病毒可削弱疫苗的保护效力,但现今所开展的新冠疫苗加强针计划能有效抵御这一情况。在针对新冠疫苗加强针的研究中,间隔一定时期后进行疫苗加强接种,可有效诱导人体产生滴度更高、中和特性更多样化的新冠病毒抗体,这些抗体可以结合到刺突蛋白的更多位点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刺突蛋白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上述体外研究亦显示,当****痊愈者接种了新冠疫苗后,其恢复期血浆恢复了对复杂突变病毒的中和能力,且有限的数据提示,在接种基础剂次新冠疫苗后进行加强接种,也可达到类似效应。

再者,虽然r株可能严重影响恢复期血浆和抗病毒单克隆抗体的效果,其对当前的在研抗病毒药物的影响很可能非常有限。根据测序数据,r株的众多突变中,仅有两处(12上的323和5上的132)位于抗病毒药物的主要靶点上,且其中的323(存在于株)已被证明不影响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如rr)的抗病毒效果,而132是否具有意义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比于株,此次对r株的响应速度和重视程度有了显著提高,这也给了我们相对充足的时间来防控r株的传播,测试现有防疫策略对r株的效果。至于r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很可能要取决于我们对防疫的重视程度。

极早产儿是指出生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超早产儿指出生胎龄小于28周的早产儿。还有一类早产儿属“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指出生体重小于1500克者。

近10年来,中国极早产儿救治能力不断提升,也有不少“生命奇迹”。

中国新生儿协作网()连续2年发布我国最大规模的极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队列数据,其中纳入了年度“最小胎龄”“最低出生体重”等,数据喜人。

但“”秘书长、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曹云教授告诉“医学界”,这些是极个别现象,无需重点突出及过度宣传。

“极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救治是一个全球问题。我从事儿科/新生儿救治工作30年,深知这些孩子的不容易,其成长路上的疾病负担很重。坚持做年度报告,一方面是促请临床关注、思考,如何预防极早产或极低体重出生。另一方面是想用数据,让各成员单位看到新生儿救治现状,开展临床流行病学、疾病预后等研究。最终目标是改善这些孩子未来几十年的生活质量。”曹云教授说。

根据此前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早产儿全球报告》,中国早产儿数量居世界第二。目前,早产已成为我国婴儿及新生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